热门帖子

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独立新闻在线:教改如何改(三):再论废除统一标准考试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3964.html

Jul 01, 2010 12:36:46 pm

6月20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向媒体发表谈话,表示教育部可能在未来会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及初中评估考试(PMR)。此一宣示在社会各阶层引起巨大的回响,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更多。

正如我上篇文章《老师应是教改主体》所提到:“一向来,每个人对教育都会有各种的意见,但基本上都离不开以考试成绩来论断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的‘绩效’。因此,如果没有了统一标准考试,很多人特別是家长,就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孩子的学习、老师的教导及学校的管理的好坏。”

综观反对者的意见,基本上可以佐证我上述的论断,那就是他们所了解的“教育”就几乎等于“考试”,所以如果把考试拿掉,他们就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了。其代表性的意见可以华总的文告来概括:“……华总担心如果同时废除UPSR及PMR,或将造成学生不认真学习,一些老师也可能因为没有评估考试而敷衍教学,……而且小学生基本上心智还不够成熟,鮮少会自动自发的去学习;……”。而赞成者的意见基本上是不要给孩子压力,应该把童真还给孩子。有者认为考试使孩子很现实、自私、怕输等,以致作弊舞弊一大箩等等。

不管是赞成者或是反对者,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为什么要教育改革,及什么是教育都没有深入的认识,只是针对表面现象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三年前已提出建议

我们回头看看慕尤丁的看法,根据报导,他的看法是:“若政府实施单一全国大考制,则有助学生及教师们迈向更具创意的教学,以及提升学生们对体育或其他课外活动的参与。”后来,慕尤丁又进一步指出:“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及初中评估考试除了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及创意思维,也有助于协助政府削减开支、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家长压力及经济负担。”他还指出:“我们自2007年就开始研究,部门的工作团队也研究人们的争议。”

的确,根据董总资讯局主任钟伟前提供的资料,在2007年5月9日,报章已经报导:“考试局主张采国家教育评估制,建议取消UPSR及PMR”。当时的报章也报导,教总主席王超群也赞成“大马考试局提出2012年后取消小学检定考试及2015年后取消马来西亚初中评估考试的建议,以纠正现有过于注重政府考试的教育机制”。

慕尤丁的看法,不管是自身的见解还是幕僚准备的讲稿,当然比上述减轻考试压力更全面,更深入,但还不够有说服力。我们必须对教改要有更本质上的认识。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为什么要教改,一些论点已我在前面的文章里经论述了,这里就不复述了,只是作一些补充。在工业革命之前,一般人在工作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是很低的,基本上只要透过师徒(或类似的关系)之间的传授就够了,当时学校所教授的对象基本上是统治阶层的子女。

到了工业革命后,一般人所需的知识,特別是科技方面的知识,就大幅地增加了,如何有效地把足够多的知识大量传授给一般人,就成为当时教育上的主流思潮,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现今学校的组织形式,进而影响全世界。

1916年,美国的哲学家杜威出版了《民主与教育》,这本书很值得所有想对教改有深入了解的同道们细读。他就对赫尔巴特的看法提出评判,他认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将会来临,我们不可能无限量地把知识裝到脑袋里,也不切实际,所以,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知识的能力、分析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知识折旧率愈来愈高

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杜威的看法更是历久弥新,一点都不过时,实在令人敬佩。在这里,我再提一个概念,那就是知识的新陈代谢率,或者说折旧率。以我的亲身体验来说,当我还在学校教书时,高三毕业学生常常来请教要如何选大专院校和科系。

把那些资料拿来一看,就发觉我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不足以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多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很多科系听都没听过。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如果你的脑袋没有僵化的话,你会感受到你的知识很多时候是过时的,即己经折旧了,而且还感觉到在现今这个社会里,这个折旧率是越来越快,想要紧跟上,有时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更可怕的是,以前的知识折旧是被动式,现在的知识折旧有时是主动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们的标哥(比尔盖兹)。当市场其他的竞争对手还来不及挑战微软的产品时,他就先自我淘汰他自已的产品,逼得每个人不得不采用他的新产品。

就算你不亦步亦趋,他连改了几个版本后,你还是不得不升级。这个我称之为主动式的知识折旧,即主动地加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给对手任何一点机会,形象地说,那就是兔子不给乌龟任何机会追上来,就算乌龟已经落后很远了,兔子还是死命往前冲。

管理知识免遭淘汰

今天,企业界很流行的一个概念叫“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管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一种能力。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据我所知,也是我们的标哥。有兴趣的不妨读一读他的一本著作《数位神经系统》。

在2006年起,网络上流行著一个视频:《你知道吗?》 (Did you know?),这个视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也包括所有看过这个视频的人,即“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时根本不存在。我们必須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像过的问题”。

现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甚至墮落成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最大的弱点就是以50年前的知识与经验,来教导现在的孩子去应付未来50年的变化。这种教育体系大量培养了只会服从指示,而不能独立思考的“人才”,请问这样的教育体系还能走多远?

地球不会因为你不想转就不转,也不会因为你把那些说地球会转的人踢掉而不转。不跟著转,很简单,就是等著淘汰。

教师才是教改主体

说回废除统一标准考试,对我而言,问题不在要不要废除,而是如何废除?其中最关键的是现有的教师怎么重新培训。要知道,现有的政府教育体系下的教师都是从现有的师范体系下培训出来的,而现有的师范体系的课程设置是根据现有的教育体系而设计的。因此,废除统一标准考试不是一个单纯的废不废除的问题,它代表的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大变动。

这也表示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等等也要跟著转变。如果废除统一标准考试,而老师还是用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你想会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呢?

台湾的教改的教训是什么?最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忽略了教师才是教改的主体。教师不支持,或者支持但跟不上,教改是改不了的,硬硬的改,特別是这种大规模的变动,将是一塌糊涂。

还有家长也是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学界的研究,学生的成就如何,总的来讲,家长占70%的责任,老师占30%的责任。从反对者的意见,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家长的观念里,教育就是考试,没有考试,孩子不会读书,老师不会教书。从《光华日报》的民意调查来看,赞成者和反对者的比例是30%对70%。实际的情况,我猜测是20%对80%,甚至是10%对90%都有可能。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会是一大挑战,可是这也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不然,家长和老师的观念冲突时,将会加重老师的负担,及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政策透明化增进沟通

在教改的过程中,旧的还没去,新的又来,老师的工作量肯定是大幅度的增加,如又跟家长起冲突,那更是百上加斤。因此,当反对意见这么大时,我们要有更多耐心去和家长沟通,去转变他们对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除了考试之外,教育还有很多东西。有时候改革,真的是急不来的,特別教育是树人的百年大计,更要稳扎稳打。

反对者中的一个意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分配学校或奖学金时,缺少了一纸文凭,虽然这张文凭不代表一切,但任由教育部高官主观决定,你放心吗?”其实这个问题不算是教育上的问题,可是在我们这个什么都Boleh的国度里,这个问题就变成我们的“教育问题”了。在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里,这些有偏见的高官会不会浑水摸魚,把行政偏差搞得更偏差?我看谁也说不准。

除了上述所提的几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什么是国家评估制度?教育部在这点上,只讲会有这样东西来代替考试,可是细节不清楚,报章上也没有加以专题介绍。对这个课题,不在我专业领域里,也不熟悉,只好让有识者来加以解说。不过,据说教育部己经在一些学校展开这种评估系统的实验了。有时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教育部要把教育改革方案当是官方机密,偷偷摸摸在做,等实验成功了,准备全国实施时,才公布有关的详情,让很多学校,特別是华小,措手不及。这种不良的纪录,其实已经发生好几回了,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

最后在这里做个总结。一、废除统一标准考试(注意不是所有的考试),不是单纯为了减少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而是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培养更能应付未来变化的人才。这个方向感要捉对,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二、如何废除绝对是一个关键问题。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家长也要做好充分准备。现有的华教组织也应做好宣导的工作及监察教育部的角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至于其他相关的课题,在下来的系列文章里,会加以一一阐述我的观点。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独立新闻在线:教改如何改(二):老师应是教改的主体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3798.html

Jun 17, 2010 12:00:37 pm

一向来,每个人对教育都会有各种的意见,但基本上都离不开以考试成绩来论断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的“绩效”。因此,如果没有了统一标准考试,很多人特別是父母,就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孩子的学习、老师的教导及学校的管理的好坏。这种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看,从父母及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就只能选择信任老师和学校;而从老师和学校这一方面来看,就是要走向专业化。

这就好比医生,没有一个病人可以置疑医生的诊断,只能选择相信。为什么病人会相信?因为医生是专业人员,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专业的组织来保证医生的素质。同样的道理,教师要能得到如医生般的信任,就必须要专业化。本文就針对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于教师是否应该专业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66年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別会议”,议决采纳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型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时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并维持,此外,它需要从事对于学生的教育及其福祉,产生一种个人的以及团体的责任感。”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地认定教师应该专业化之后,现在的教育学者专家对这一议题,基本上已没有太大的争议,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专业化的问题。

激发教师的自我改革

专业化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专业”。根据学者的研究,专业应该包含七项指标: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及专业成长。如果从这七项指标来衡量,现在的教师离专业化的理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推动的教改,多是把焦点集中在专业知能和专业训练上,其他5个指标是忽略了。

在其他5个指标里,最重要的是专业自主,也是最被人所忽略的。每个人都有强烈自主性需求,不喜欢被牽著鼻子走,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更是强烈。我们现在教改的最大毛病就是忽略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常认为教师应该“被训练”,以提升教师的素质。的确,老师应该不断地进修以提升自身的素质,问题是基于人类自主的天性,教师的素质是无法“被”提升,只能自我提升,因此,改变的动力应主要来自老师自身的深切的反思,而不是一味地靠外在的要求与压力。

基于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的需求,任何教改方案不应把教师当成是被改革的对象,否则很容易打击到教师的士气,以致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反之,应以激发起教师的自我改革动力为导向,把教师视为教改的主体,是教改的主要推动者。

专业成长需持续的学习

另一重要的观念是关于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是指教师需要持续的提升或改进自身的素质,关鍵词是“持续”。现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或墮落为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学习只有起点和终点,没有过程或不重视过程,所以到了终点,学习也就结束了。在这种只重终点、无视过程的观念下,我们就不会奇怪教育部整天搞出提早毕业、提早入学的政策出来,我们也不必奇怪一般国人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学习了,因为这是现行教育体系下的必然“成果”。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一个特点是:学习是在过程中,没有终点这一回事,最多是有阶段性的目标。教师专业化也是一种学习,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这回事。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切了解这一点,特別是学校的董事会。因为任何教师的培训课程都是要花錢的,这意味著如果教师的培训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那么有关这一方面开銷就必须成为常年预算案的一部份。

事实上,我当校长时,就常常被询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培训了,还要再培训,不是浪费錢吗?”当然,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董事都是现行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另外,教师要成为教改的主体,除了自身的觉醒及努力外,还需要同侪之间、校方、家长、教育官员、甚至社区等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在独中,还要包括董事会。

举一个例子,真人真事,曾有某个独中在职受训的教师,受训后受到启发,就在课堂上实行分组作报告,结果家长向校长抗议,理由是老师上课没有教书。校长接到投诉后,就要求该老师上课时要“教书”,不能分组作报告。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有点啼笑皆非,因为所有现行的教师培训课程,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基础而设计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在课堂上,教师是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主角是学生,尽量让学生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而分组作报告就是一种常用的形式。

教改需教师同侪支持

从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即现有的教师培训和现有的教育体制是脫节的,教师培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本,可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却仍是以考试为中心。这就变成受训是一回事,实际教学环境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家长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一般家长都是现行教育体制教出来的“学生”,对老师的刻板印象是“教书先生”,“先生”不教书,那就是在偷懒。至于校长,我没有问校长为什么会如此处理,所以我也不清楚校长是如何考量,但根据我曾担任校长的经验,可以做一些设想。

其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校长的教育理念跟家长没有两样,即校长的观念还是停留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校长明白教改的理念,可是在压力下,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里面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我们假设校长不同意家长的看法,以我的经验,家长通常会告到董事会那边,然后董事会就“问”校长怎么回事:“为什么老师上课不教书”。

校长当然要做调查,然后向董事会报告,而董事会通常的反应是半信半疑,有的甚至会偷偷跑去询问一些资深的在职老师或者退休了20年的老师,而很不幸的,这些老师的观念通常也和董事一样,也是停留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因此,极可能校长想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站在家长这边,免得事情多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成为教改主体的理想就会落空。

可是,教师必须成为教改的主体,因为老师是在第一线,只有老师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因“人”施教。其他上层的教育管理人员,什至是专家学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是很表面的,以致所下达的指示或提供的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鍵,有时甚至无关痛痒、不著边际。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热心于推动教改的老师还是少数,如果只是教师在前线努力奋斗,往往很容易阵亡,甚至退出教育圈。

教师专业组织切合需要

有的学校可能好一点,有一批教师有共同的理念,还可以互相支持、打气和分担。如果只有孤伶伶一个人,不是转环境,就是放弃,殊为可惜。最理想的情况是学校管理层,特別是校长,如果是私校还要包括董事会,认同教改的理念,并给予实质的支持与协助。但这种期望总是有点被动,所以,接下来要谈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教师的专业组织。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例子,理想与现实是有极大的落差,这造成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內內外外的冲击,所以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同侪之间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教师的专业组织目的就是要把教师组织起来,发挥出组织的力量,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师组织,比如教总,其宗旨的第二条是研究及促进教育,其实很符合教师组织专业化的要求。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教总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发挥这一方面的功能。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教总与教师渐行渐远》,有提到老师的一些心声,基本上是谈老师的权益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既然要求教师是一流的,当然教师的待遇、地位及权益也是要跟著“一流”,不然是空口说白话,而且这篇文章提到教总应是真正的由教师来组成的组织,基于教师应是教改的主体的立场,这一点我也是认同的。只是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过于强调维护教师的权益,那就不太符合老师的社会形象,而且一个不小心把教师和校长对立起来,对教育事业也不是好事。

不过,总体来讲,我们是时候深入地去讨论“教师的专业组织”这个议题。它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下而上。可能开始起步时,先从校內的教师做起,也不见得要以一种正式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可以考虑设立线上的教师组织,等到这个网络打通了,再逐步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总之,在一个权威解体、民主抬头的时代里,自力救济的方式往往更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另一考虑的方向是从上而下,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让现有的教师组织走向专业化,如教总和全国教师专业公会,真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权威组织,好比律师公会是法律界的权威组织那样,当然这也是一段很长的路。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位老师,任重道远啊。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独立新闻在线:教改如何改(一):废除统一标准考试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3621.html

Jun 03, 2010 12:28:31 pm

今天,各种教改的倡议,此起彼落,董总最早是提倡“素质教育”,之后又有“赏识教育”,最近又提出“成功教育”。教育部也不输人后,自1994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四项教育改革计划。虽然名目很多,但从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来看,教育基本上是分成两大体系: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体系;二、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体系。前者的特征可摡括为“以教科书为中心”,后者则为“以学生为中心”。

现今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体系,而教改的方向是要转向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体系,而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体系。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用传统的说法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即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而孔子就是其中的典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換言之,学生想学什么比老师想教什么更重要,老师是完全根据学生现存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的节奏。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悟性也不一样,所以在完全“因材施教”的情况下,每一 个学生的进度必然是不一样。

现今的教学方式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老师不可能完全的“因材施教”,但却可以因“班”施教。不过,如此一来,班与班之间的进度还是会有所出入。总得来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必然会出现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也必须接受这种情况。

统一进度与应付考试

这就是教改的最大障碍,在马来西亚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是不能接受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因为我们有统一标准考试,即政府的公共考试,和董总的独中统考。老师在统一考试下,会面临两难的局面,特別是班上学生平均学习能力较弱时,就只能在:1.赶进度但学生跟不上,或2.照顾学生的程度但赶不上进度,两者择其一。到最后,老师只能选择赶进度,才来考虑学生是否跟得上,因为在家长眼中,赶不完进度的老师一定是有问题的老师;在校方眼中,赶不完进度的老师是麻烦制造者。

这就是矛盾之处,一方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不存在统一进度的;但另一方面,在现今统一标准考试的笼罩下,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定要有统一进度。

为了解决这两难的局面,老师唯一的做法是什么?那就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走到极端,就变成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只求看到考题能夠回答就好了,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那就不管了。因此,教改的关鍵一步,就是要废除统一标准考试。

在现实环境下又如何呢?在2007年时,大马考试局建议教育部从2010年起取消小六检定考试(UPSR),以及从2015年起取消初中评估考试(PMR),并以国家教育评估制度取代。不过,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及大马高级教育文凭考试(STPM)则保持不变。而国家教育评估制度分5大范围:1。学校评估;2。中央评估;3。中央考试;4。心理评分测试;5。活动评估。

从考试局的建议中,可以看出考试局是知道现今教育体系的徴结所在,即统一标准考试是一个大问题,不解决不行。可是,还是不能完全摆脫统一标准考试,因为如果完全废除所有的公共考试,考试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招生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出来。因此,从现实面来看,上述的建议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就算如此,也可能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因为取代小六检定考试和初中评估考试的国家教育评估制度,除了学校评估外,其他方面还是由考试局统一管理。很明显的,统一标准考试的框架还是在那边。这里面不止是心态、思维僵化和守旧的问题,还涉及权力的问题,这将另文详细的说明。

半吊子改革难有成效

关于学校评估,即一般所说的校本评估,有人认为:“如果是以学生所在学校的成绩为准,会有隐忧,因为各校的试卷、教师出题的水准及难度都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划一各校考试,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学生”。这种看法不止是普遍存在于家长和社会大众,连很多老师和校长也不例外。从这里可以看出,统一标准考试在人们脑海中深刻的烙印,实在不容易摆脫。其实校本评估就是要打破标准化,如果又再统一标准,那等于没有改变。

就因现今的环境中,很多人的脑筋转不过来,他们的教育观念是一定要有统一标准的考试,否则就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了。所以,就搞出半吊子的改革,即校本评估占一个百分比,统一标准考试也占一个百分比,比如说校本评估占10%,统一标准考试占90%,合起来就是文凭上的成绩,上述的国家教育评估制度就是这种改革。我敢断言,这种半吊子的改革是没有太大的效果,唯一的“效果”就是加重老师的负担。

变本加厉的“绩效”压力

最近有和一些华小校长了解到小六检定考试(UPSR)的实况,才知道就算是半吊子的改革也做不到,反而变本加厉,更加重视考试成绩。现在的情况是联邦教育部向州教育局要求KPI,比如说必须要有多少巴仙的学生要拿到全A,然后州教育局转个身,就向县教育局要求KPI,县教育局也同样的向县內的各小学校长要求KPI,一级压一级。那么校长要压谁呢?老师;老师要压谁呢?学生。如果不达标,校长就要写报告、做检讨。连续几年不达标,校长就会被调职,如再没有起色呢?各位不妨去问一问身边的华小校长,看看答案是什么。

还有的县教育局为了要达标,竟然在县內搞自己的统一模拟考,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四次。每一次有那个小学的模拟考不达标,该小学校长也要写报告、做检讨。有的学校在这种压力下,就从小五开始,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我们的教育部在表面上倡议各种教育改革,实际上却在摧残我们的小学生。

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就注意到从小学升到中学的学生状况很多。开始以为只是个案,可是持续观察的结果,似乎是普遍的现象,我和一些同道讨论,共识是小学教育出了大问题。问题是我们的平面媒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董事(对华小而言)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极少数的“优秀生”身份,特別是平面媒体,往往在成绩放榜时,大事报导有优秀表现的学校和学生,加上很多华小的董事会又針对考试成绩提供各种学优奖励,更是助长了这股歪风,推波助澜的结果,就是掩蓋及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平面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责任也是非常大的。不过,这些都只能算是帮凶,罪魁禍首还是教育部。

全民教育醒觉运动

那么要怎样解决这个困局?要指望我们的教育部,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就只好自已来。具体要怎么做呢?那就是把废除统一标准考试变成一个社会醒觉运动,进而成为全民的共识,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迫使教育部做出改变。而开始的时候,站在可行性的角度,或许先把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列为第一目标。因为,统一标准考试唯一合理存在的理由是准备淘汰人,而现在的小六生不管表现如何,全部是自动升到中学的,所以小六检定考试的存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可能会有人说,这样不是把教育问题政治化吗?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部长永远都是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只懂KPI,不懂教育。就算懂教育也没用,就像各级的教育官员,包括校长在內,难道不懂教育吗?可是,升官或者保住官位是看KPI,不是看是否对教育有真知灼见。因此,当政治人物来管教育时,教育就不可能脱离政治。只有“鸵鸟”才会认为有“纯”的教育。

也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了统一标准考试,那么下来怎么办?怎么评估学生?怎么评估老师?......。这些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详细地表达我的观点。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我没有反对考试,考试还是需要的,我反对的是统一标准考试。只有废除统一标准考试,教改才真正可能走得下去。否则,就只是累死老师吧了。

独立新闻在线:教改,为什么?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3452.html

May 19, 2010 01:34:00 pm

2005年,董总推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简称《教改纲领》,迄今己有5年了。马来西亚教育部也不断推动各种教改计划,甚致建议取消取UPSR和PMR。在媒体上的评论,对教改的的议题也提出种种看法。显然,教改似乎是大势所趋。

可是,从现实面来看,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教改似乎推动乏力,常常看似准备行动了,结果还是准备行动中。教改沦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研究落实研究,等而下之,以文告落实文告。

最近几年,一些在城鎮地区的独中,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于是有些人又觉得没有进行教改的必要。前阵子,到5间独中视察了13位老师的教学,也和他们进行了讨论,发觉一些老师对教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是有很清晰的概念。

5月初,董总资讯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半年刊主办了一场座谈会,主题是:“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我也受邀出席。的确,谈教改不谈考试,是白搭。不过,在会上我也提了,这么大的一个课题,要在2、3个钟头里讨论出一个结果来,甚至要把问题厘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座谈会的结果是,改者认为要改,不改者认为不用改。

总之,如果对教育没有一种全局的把握、整体的看法,教改必然像无头苍蝇般,找不到一个方向和出路,甚至会提出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观点而不自觉。

以下是我多年所学所思的一些心得,算是17年教书生涯的经验总结。不敢讲有何真知灼见,实际上很多也是拾人牙慧,但总是一个尝试,希望大家能不吝给予斧正。

首先,讨论教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教改?现行的教育体制到底有何不足之处,以致非改不可。以下分几点来论述:

现代的标准化教育

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可说是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这几乎已是无可争议的定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泰勒(F.W.Taylor),他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所提倡的科学管理理论。原本科学管理理论是要解决工业界的问题,但发展到后来,教育界也深受其影响,导致学校被称为学校工厂(school-factory)。事实上,这也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比如常把老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科学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标准化。因此,当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教育界时,教育界所有的一切也跟著标准化,包括课本、考试、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培训等等,最后我们的产品--学生也一样要标准化,以保证品质。

二、对现行标准化的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我们常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而现行倡议教改者就是提倡要把“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阅读一些教育学的书藉,很多都也是这种说法。事实上,还有另一种看法,即现行的教育体制应概括为“以书本为中心”。我觉得这才是最准确的说法。想一想,一个教师教得很精彩,学生也获益不浅,可是这个教师不照书本教,家长会有什么反应?家长可能的反应是:“我花了这么多钱买课本,教师竟然不照书教,我要向校长抗议。”那接下来学校又会有什么反应?大家不妨发挥下想像力。其实,我相信更多人想到的问题是:考试怎么办?

三、考试是问题吗?我们常常说现今的教育的弊端是考试主导教学,好像考试是问题。其实,如果考试是照老师教的来出题,考试不是问题。如果考试是照学生学的来出题,考试也不是问题。因此,考试是问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才是问题。因为有了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才会有考试主导教学的现象。统一考试背后的精神就是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条线上做比较,然后分成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把老师和学生做比较?因为如此一来,才能把不合格的挑出来,再改造或淘汰,以保证品质,这就是标准化的意义。所以,要完全徹底杜绝考试主导教学的现象,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废除统一考试,不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

四、标准化不能说是没有好处。标准化的好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可以大量生产。教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教育也有成本的问题,教育也有效率的问题。在标准化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降低成本地大量“生产”教师,而一个教师又可以很有效率地大量“教导”学生。因此,在普及教育上,标准化是有其贡献的。可是,今天的问题不是教育普及的问题,而是教育品质的问题。

缺乏解决问题能力

五、在“以书本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师的责任就是把书本的知识“输送”到学生的脑袋里。而最有效率的“输送”的方法,一定是填鴨式的教学法。差別是功夫好的老师,会把书本的知识加以精心炮制,尽量让学生无痛苦地印到脑海里;功夫差的,就是硬灌。不管是软还是硬,都是一个字:“灌”。如果要采用启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法,当然欢迎,不过,首先要把进度赶完,所以为了赶进度,只能偶而为之,秀一下“我的学校”是有进行教改的。

六、今天全世界推动教改的动力,除了教育界本身的醒觉外,更大的推动力是来自企业界。因为,他们发现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很多都不优秀,除了很会背标准答案外,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的教育体制下,重视的是已知的知识,因为只有已知的知识才有办法标准化。可是企业界重视的是能力,而能力是很难标准化的。又因能力很难标准化,所以能力只能启发,不能灌输的。这个就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最大致命伤。

教改必然触动权力机制

七、现行教育体制还有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教育是洗脑的工具之一,讲的中性点,教育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之一。从统治精英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治下的人(臣)民是有知识,但没有思考的能力。可是思考是人的天性,只要好好观察那些还没上学前的孩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当孩子越来越会想时,做父母的就会越来越头痛。国家也一样,当人民越来越懂得想时,统治精英也一样会越来越头痛。尽然没法阻止人去思考,那就想办法影响人的思考的方式,限制他思考的范围。因此,中央管制的统一课本、统一考试、和师资培训是国家权力介入的必然渠道,以确保在国家控制底下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民,都标准化了,个个都能以“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来思考,并必然会推论出一个“已知”的“正确”的结论。可是正如前述所提,能力只能启发,启发的基础就是思考。当思考受到限制时,能力也会跟著受到限制,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因此,教改最后必然会触及政治改革的议题,因为教改需要一个鼓励人民思考的民主化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要推动教改的更深层的原因之一。

教改要如何改

总结以上几点所述,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就是:一、限制了学生思考和能力的发展;二、成为权威政治体制的帮凶。

我们厘清了为什么要教改,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改要如何改?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正如上述,教改不止是观念改变的问题,还牽涉到权力结构的问题。因此,给点时间,让我想一想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触及到很多很尖鋭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