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不信
热门帖子
(宽柔中学)董事会的建楼逻辑分析6:流失率与收生人数
(宽柔中学)董事会的建楼逻辑分析( 6 ) 流失率与收生人数 董事会说如在全日制的情况下,“每年招收 1,200 新生, 6 年就有 7 千多名”。显然,这种计算法是没有考虑在校生的流失率。 1. 流失率是每所学校都会面对的问题,只是严重与否,而从中可以...
转载:THE TRUE HISTORY OF MALAYSIA
THE TRUE HISTORY OF MALAYSIA HISTORY OF CHINESE & INDIANS IN MALAYS...
当今大马:评析希盟的教育承诺
发表于 2018年3月22日中午11点34分 |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下午12点53分 刊登于: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416655 3月8日,希盟公布了第14届大选竞选宣言:《希...
当代评论:獨中撥款分配評議
刊登日期: 2018-12-21 刊登于: 《当代评论》 希盟政府日前提呈的財政預算案,首次對獨中撥款一千兩百萬令吉,金額雖少,算是本國華文教育史上的創舉。如何分配撥款?社會輿論歸納起來不外乎——按學生人數分配或各校均分。惟經過詳細分析、比較後發現,不管站在「華校一...
Crime Scene Bangkok (Pornthip Rojanasunand) Part 3/5
转载:黄润岳在(后)大分裂时代的家国想象
转载:黄润岳在(后)大分裂时代的家国想象 原文刊登于《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46566 庄华兴 2013年11月14日 中午12点26分 【艺文】前夕乍晓 抗战时期,不少中国文人为...
独立新闻在线:丁能补选诉求的意义(上): 从《华团宣言》至《诉求》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丁能补选诉求的意义(上): 从《华团宣言》至《诉求》 Mar 02, 2011 12:19:18 pm 【有言不信/黄集初专栏】 丁能补选已过去了,針对补选成绩的分析及诠释,也有不少文章加以评论一番,但对于《丁能补选诉求》的意义,却...
Janey Cutler - Britain's Got Talent 2010 - The Final (itv.com/talent)
独立新闻在线:从双语教育看英化数理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从双语教育看英化数理 Dec 12, 2011 07:21:36 pm 最近,纷扰多年的数理英化政策,又因教育部一日三变的“软著陆”方案,而成为舆论界热议的课题。各种观点都有人提出,但真正从教育专业观点来深入讨论的,却为之不...
独立新闻在线,:汪永年、陈充恩与华校改制:析政治认同辩护说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汪永年、陈充恩与华校改制:析政治认同辩护说 Feb 06, 2012 02:54:54 pm 在华教史上,鈡灵改制绝对是件大事,份量远超过白小事件,不可能不载之史冊之中,也不可能不让后人加以评论与检讨。在鈡灵改制事件上,其中...
2018年5月2日星期三
当今大马:“成绩好”就是精英吗?:论公共考试的功用与局限
发表于
2018年1月19日中午11点52分
| 更新于
2018年1月19日中午12点06分
刊登于: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409242
【天下未集】
去年岁末,教育总监阿敏瑟宁(Amin Senin)表示,教育部已指示各校停止依据学生的成绩分班,2019年开始必须废除依据成绩分班方式。此外,还会进一步废除管制学校(Sekolah Kawalan)的制度。此则新闻一出,自然引起舆论一阵的喧然,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从新闻报导可知,这样措施是配合小学评估报告(PPSR)的推行,因此,这是整体改革的一部份,必须掌握其中的脉络,才能得其用意。因此,本文特从评量的角度来阐述。
纸笔测验的局限
我们先理解什么是公共考试。一般上,教育评量可分成两类:课堂评量,及大规模评量。前者是微观层面的评量,其目的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及学生改善学习;后者则是宏观层面的评量,其目的通常是作为选拔人才之用。公共考试就是属于大规模评量,且由于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这要求了公共考试要有公平性。
过去几年,教育部一直倡议要废除UPSR,但都没法落实,除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及社会大众还无法接受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管制中学的存在,及绝大部份学校还是以成绩来编班,因此,还需要一个有选拔功能的公共考试来做为选才的标准。
那教育部为何要废除UPSR,或者说要降低其重要性呢?那就要谈到公共考试的局限。公共考试由于它要应付大量的考生(规模),以及公平性的要求,所以,必然是纸笔考试。而纸笔考试在理论上只能有效测量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且也只是部份而不是全部。
比如一些需要动手做的部份,像生活技能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等等,纸笔测验就不可能测量。如果,再考虑应试文化下的教学方式,所谓的题海战术及应付考试技巧,纸笔考试在实际上是否能有效测量学生的实际知识及能力,都是一大疑问。
至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就几乎完全不能透过纸笔考试来测量。简言之,公共考试由于其特性,只能部分而不能全面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效。
知识爆炸,学习方式改变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公共考试有局限,但过去都没有问题,现在为什么是大问题呢?这就牽涉到两个种变化,一是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二是应试文化日趋恶化。后者可参阅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小六检定考试径废可也》
,这里就集中讨论教育改革。
我们要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纯教育”这回事。事实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当社会变了,教育就要跟着改变,否则,一个与社会发展脫节的教育,只是在误人子弟。因此,教育必须不时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革。
由于媒体上有大量的文章及资讯在描述及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这里就不加以论说。但是,当社会变了,教育要有什么样的改变,多数人就不是那么清楚了然于心,这里就简单概述其中的变化。
早期的社会,学校所教导的知识大体足以应付学生未来的工作及生活之所需,所以,只以公共考试来判別那些学生是“精英”,问题不大。到了1990年代后,开始进入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应付未来的工作、生活及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所需的知识越来越多,且呈爆炸性的增长。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新知识及新课程,以满足这种无止境的需求,即不可能也不适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在199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为人。其中,学会认知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离开学校后,有能力在需要时,自主地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知识,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在这样情况下,考学生的能力比考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高思维考题,这是公共考试的考试方式不得不改革的原因。
但是,现今社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使得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态度、习惯及价值观等情意领域的发展。以联合国的教育四大支柱来讲,就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为人。正如前述,对这后三者的评估,公共考试是无能为力。
对“精英”的刻板认知
于是,由于纸笔考试的局限,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就分成两个部份:可测量的部份,及不可测量的部份。那不可测量的部分要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教育改革上要提倡多元评量,以及校本评估,就是要处理纸笔考试不可测量的部份。
在过去,我们对“精英”的想象是以学术成绩为标准,如果有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特出,可是如果成绩不是很优越,就不被视为精英,或者不是那么杰出的“精英”。而学术成绩又是以纸笔考试来测量,在应试文化日趋恶化的情况下,所谓的“精英”往往沦为死记硬背考试机器。这种观念在现今社会显然是脫节了,现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对“精英”的要求不止要有充实的学识,也要有全面的素养及健康的价值观,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不过,在东方社会,如果要改变社会大众对精英的想象,就必须处理应试文化,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处理公共考试。基本上,有两个思路:一是减少干扰,二是改变方式。前者的思路就是不管教育如何改革,在实务上,还是避免不了考试指挥教学的现象,或多或少还是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因此,就减少公共考试次数。后者的思路则是既然避免不了考试指挥教学,那就在评量的方式做出改革,以引导教育回到正轨。
教改促进全面发展
一般上,多数国家的做法都是两者并行,即废除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共考试,只保留高中升大学的公共考试,然后,集中火力在升大学的公共考试及大学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
马来西亚教育部也是如此规划,一方面废除UPSR及PMR,只保留SPM,以降低公共考试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不过,由于阻力过大,PMR就变成PT3;而UPSR还是保留,成为PPSR的一个成分。另一方面就是改变评量方式,这又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改变公共考试出题方式,如近几年提倡的高思维试题;一种是增加其他评量方式,如把课外活动的表现量化列入大学录取计分中。
顺着上述的思路,看回教育部指示各校停止依据学生的成绩分班的措施,我们就很清楚这是要减少应试文化对教育改革的干扰,让教育回到正轨,让教师正常教学,以落实教育改革的目标,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这样的措施要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关鍵是大人们(家长、教师、校长、董事、社会人士)的观念也要转变过来,其中对公共考试局限的认识及对精英的想象,更是关鍵中的关鍵,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