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8年1月3日星期三

【2017年华教节特辑】人应是教育的目的


刊载于《东方日报》(27/11/2017)


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培养。但现在的教育体系,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存在,以致去人性化。
究其原因,有內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內部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普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目標错置」(Displacement of goals)。其意是指法规本是组织为了达成目標的工具,结果却因过于重视法规,导致工作人员把严守法规当成是目標,而不是把办好事情当成目標。这在官僚体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可说是结构中的一部份,无法避免。所以,法规越订越多,问题就越趋严重。
自由空间受挤缩
国家教育行政体系本身就是官僚体系,这种目標错置的现象自然也比比皆是。一般本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过往,所谓天高皇帝远,校长、教师及学生还有自由的空间,有心人还能在这样自由的空间中推行符合人性化的教育。但自从ISO及KPI盛行,加上信息化,中央对学校的管制力越来越强,这种自由的空间就受到极大的挤缩。
理论上,目標错置如果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那改革的方向就是削减繁文縟节,减少对教师和学生的干忧。但我国教改的措施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繁文縟节,以致教育过程中去人性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比如校本评估,本应配合校本管理,让学校及教师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样子才能充分发挥校本评估原本的用意,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及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我国推行校本评估过程,仍然维持中央集权的方式,心態上仍然不信任教师,也不信任校长,因此,制订更多的规则,层层监管,层层上报,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不知所以的配合地「抄」標准答案,大失校本评估的原意。
功利性的思维
至于外部因素,可以概括为功利性的思维。比如小学的作业负担,不需要有什么教育专业知识,凭常识就知道这是违背教育的不正常现象。可是多年下来,一筹莫展,反而变本加厉。好不容易教育部下令每科只限一本课外作业,本以为就算不能彻底决问题,也至少能减轻学生的负担;结果,出版商把三本作业薄合併成一本,以符合通令文字上的要求,以致实际上数量减了,总重量却不变。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时,与教育相关的各方人士中,有多少人还把学生放在心上呢?
內部的官僚化,外部的功利化,导致教育过程日趋去人性化,离本来的目的越来越远。所谓积重难返,今天如要解决这两大问题,不是易事,更不是完全在教育体系內可以解决的。官僚化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通病,解决之道是权力下放,这需要联邦政府大刀阔斧地对组织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功利化本质是社会问题,各方利益盘根错结,政府不正视、不介入,难以期望会有根本性的解决。
不过,我国毕竟还是民主体制的国家,所谓什么样的人民就会选出什么样的政府。如果我们对政府的期望只是拨款又拨款,那就算有足够的压力迫使政府要有所作为,政府也只是拨款又拨款。所以,人民的觉醒,特別是家长,是解决问题,让教育回到正轨上的关键中的关键。

2018年1月1日星期一

当代评论:禁止獎勵成績優異生合理嗎?

发表于:2017年11月29日

刊登于:http://contemporary-review.com.my/2017/11/29/1-18/

當學習的難度越來越高時,學習能力遠遠比考試能力更為重要。在變幻莫測的時代,終生自主學習能力與主動積極的態度是學生一輩子受用的素養,而學習動機又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因此,教育就應該在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上下功夫,不應一再地用外在的獎勵去強化學生的外在動機,要不然其結果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諸位大人要明白一件事,辦教育的第一要務是為了學生,而非為了學校,千萬別為了提升學校名聲卻害了學生的一生。

馬來西亞教育部日前下達指示,今年小學六年級評估考試(UPSR)放榜時,校方不得對外公布成績,同時也不得獎勵成績優異學生。對於這項臨時宣布,綜觀媒體報導,校長們都認同有關措施,家長方面則呈兩極化,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
其實,教育部的禁令有其學理根據,這涉及教育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學習動機。由於部份家長不能理解該措施,故本文有必要科普此重要概念。
所謂「學習動機」,簡單地說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在動力。從理論來說,可定義為「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習動機若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形成,則為外在動機;若因本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話,則為內在動機。這兩種動機都出現在學生身上,只是比例不同。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裡,一位大師級的人物就是認知心理學先驅布魯納(Jerome S. Bruner),他致力於把認知心理學原理落實於教育實踐中,其學習理論是所有受過正規師訓的教師必讀的理論。以下將簡介其觀點來說明為什麽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重要。
布魯納主張,認識是一項過程,而非一種結果,因此,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記住教師所講和教科書的內容,而是要學生參與建立該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不應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應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基於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的觀點,他強調要更重視學生內在動機的形成,或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教師最好的教學方式是激勵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對學習材料感到興趣。
事實上,內在動機強的學生和外在動機強的學生是有明顯的不同。前者更願意花心思深入探索知識的本質,追根究底究,而且不會止於課堂上老師傳授(以及只是應付考試)的那些知識,他們更樂意在課餘時間通過課外讀物豐富知識。這種學生重視的是提升本身的學習能力,以便能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來源:古來萬邦華小
反之,外在動機強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佳績,從而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或其他物質獎勵。對他們而言,只要在考試獲得好成績就滿足了,對考試以外的知識是沒有太大興趣或學習意願。這種學生重視的是增强自身的考試能力與技巧。
從學生長期發展來看,內在動機強的學生可以走得更遠,而外在動機強的學生往往會因外在驅力不在時,就會失去了學習動力。照理說,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內在動機,或偶爾用一些外在誘因去激勵學習動機,但最後的目的還是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惟現實中,大部份學校及家長卻走上注重外在動機的這一條路上,為什麽呢?
這裡頭的關鍵是,內在動機只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保證學生的考試成績。聽起來很奇怪,其實研究結果也確實如此。不過,在此不贅,只用本人的親身體驗來解釋何以至此。
十幾年前,我在某一獨中服務時,曾奉命到某華小去培訓他們的小學奧林匹克數學比賽(簡稱奧數)校隊。其中某位據說是超級絕頂聰明的數學天才,一直抗拒參加培訓,顧問老師多次催促後才勉強加入。從隊員解題過程中,發現這位學生果然非常聰明。熟識後漸漸打開心扉接受我的指導,問他當初為何抗拒參加。他說如果一道題目已懂得解答,同樣類似的題目還得做一百題,你會想參加嗎?後來,我向顧問老師了解情況,才搞懂是怎麽回事,也明白校長和顧問老師對我的擔憂,因為我的指導方法和他們熟悉的完全不同。
原來小學階段有好幾個數學比賽,其中一項比賽的題目基本上多到參賽者不可能做完,但難度不高,考驗的是學生又快又準的計算能力。但奧數卻不是這樣子,題目少,時間長,難度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那麽重要,思維能力才是關鍵。前者的培訓方式當然是大量解題,後者就不行,我是採用布魯納提倡的發現學習法,一個上午通常也只不過解四、五題左右,重點是培訓學生如何自主地想出解題方法。
(來源:Merdeka Online
我要說的重點是,內在動機強的學生是不願意為了考好成績,去做一百題同樣水平的題目,他們寧願把這個時間花在考試不會考的高水平題目,甚至去挑戰世界水平的難題。事實上,我也觀察到某些有能力考到更好成績的學生會故意考不好,因為他們發現考得太好,大人們的期望就更高,要求就更多,結果對他們帶來更多壓力,更不自主的空間,更不自由的時間。所以,就故意考不好,設法降低大人們的期望,讓自己有更多的自主空間,更多的自由時間。
外在動機強的學生就不一樣,因為大人們的期望就是他們的動力,大人們期望他們考7個A,他們就會盡心盡力往目標前進。所以,很多考試成績非常亮眼的優秀學生是屬於外在動機強的學生。
在小學階段,或許還看不出這兩類「優秀」學生的差距,但升上中學,特別是高中,學習的難度越來越高時,兩者的差距就會逐漸拉開。到大學以後,更是明顯。因為當學習的難度越來越高時,學習能力遠遠比考試能力更為重要。
如今在變幻莫測的時代,終生自主學習能力與主動積極的態度是學生一輩子受用的素養,而學習動機又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因此,教育就應該在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上下功夫,不應一再地用外在的獎勵去強化學生的外在動機,要不然其結果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諸位大人(董事、校長、家長)要明白一件事,辦教育的第一要務是為了學生,而非為了學校,千萬別為了提升學校名聲卻害了學生的一生。

当今大马:论“非典型”双轨制:华教话语权的攻防

发表于 2017年9月29日 下午5点33分     更新于 2017年9月29日 晚上6点16分



【天下未集】
这个课题可分两个层面来剖析,表层是独中路线的争议,深层却是华教话语权的争夺。我们先从华教发展脉络来理解什么是独中路线,进而了解双轨制是怎么回事。
在当年《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直到1973年之间,独中并没有统一机构出来统筹有关独中的事务。在如此情况下,各校的办学作风、课程编制、师资管理,以及学生出路,都因地制宜而有所差异,没有所谓的统一的办学方針及路线,更不必说共同课程和统一考试。
其中,许多独中都紧跟着国民中学后头,注重政府考试,终沦为收容国中落第生的学校,也因此极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于是,当教育部在1965年大选前夕宣布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这些独中都面临生源断绝的危机。
在困极思变下,霹雳州的独中就兴起“走自己的路”的主张。在1973年8月14日,该州的独中工委会课程小组向华社公布《霹雳州华文独立中学的路向》(以下简称《路向》)及《独中办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征求意见。
《路向》提出独中的两大使命:(一)让华裔子弟接受十二年的母语教育;(二)让华裔子弟传承中华文化;以及办学四大方針:(一)自力更生;(二)华文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三)兼授三种语文;(四)办完整的华文中学系统。
《纲要》在独中的考试制度上,也提出了全马独中应拟定自己的统一考试制度,作为测验学生的程度。这两份文件可视为是《华文独立中学建议》的雏型。
《独中建议书》的规范
1973年12月16日,董教总召开全国大会,即全国发展华文独中大会。大会接纳董教总所提出的《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以下简称《独中建议书》)。
《独中建议书》主要是解决非常关鍵的问题:为何办独中。它提出的独中四大使命及六大办学方針,就是要回答这个关鍵问题。与双轨制密切相关的是六大办学方針中的第五项:
“华文独立中学不能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若某部份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可以补习方式进行辅导。”
不过,正如前述,当时各地独中的办学方針各有不同,所以,要如何落实《独中建议书》的办学路线,并不是简单的任务。于是,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多次举行教育研讨会,集思广益,汇集各方意见,以期寻找出大家共同接受,而又符合“独中路线”的办学模式。
在各种教育研讨会中,最重要的是独中工委会以“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之名举办的全国性的独中教育工作者会议,从1976年至今,一共办了四届。其中,与本议题有密切关系的是第三届研讨会。
十年检讨
第三届研讨会在1983年举行,是《华文独中建议书》实施十年后的总检讨。整个研讨会的重心是讨论办学的使命与方針,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学与课本的媒介语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对政府公共考试的重视程度;二是数理英化。
当时,由于个別学校的负责人、立场,以及区域性差异而形成两大类观点,可用一个简表来概括。
表1:全国独中实际办学方針一览表
办学方針类別主要差异
1坚持(华校)传统实用主义
2坚持母语教育,不注重政府考试注重政府考试,必要时改用英巫课本以适应之
资料引自:郭洙鎮,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统一课程编委会的检讨报告(1973-1983),收录于董总出版小组《第三届全国华文独立中学行政人员研讨会资料集》(抽印本),吉隆坡:董总,1984:111-112。
其中,争议性最大就是实用主义的办学方針。会上,独中工委会主席林晃昇提呈《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实施十年之检讨报告》(以下简称《检讨报告》),分为8个主题做出检讨,但重心还是绕在上述的问题上,其要点为:
1.重申《独中建议书》的办学方針与使命的重要性,坚持应以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
2.由于历史的因素及区域性特点,还有9所独中是以国中落第生为主,另外6所则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其余45所则不论在教学媒介、课本,及考试皆以华文华语为主,虽然其中一些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考试;
3.兼授三语虽是独中的特点之一,却不是易事。1982年统考成绩分析显示,初中生的双语或三语的总体成绩在60分以上者,不到6个百分比;高中生在1个百分比或以下;
4.虽然统考已成为学生最重视及参加人数最多的考试,但政府考试在学生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和社会对政府文凭的重视、家长的看法及校方的办学方針息息相关;
5.独中的语文固然还需要加强与提高,但应从教学法及教学设备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多教学时间,甚至改变非语文科的课本媒介的作法,是舍本逐末,弊多于利。
重视公共考试的程度
在第三届研讨会上,有一份《全国华文独中资料调查综合报告》(以下简称《独中调查报告》),其中有关考试部份指出,除了独中统考外,许多独中的学生也参加多种校外考试,如初级教育文凭(SRP)、初级文凭会考(LCE)(东马)和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
有办先修班的独中则报考马来西亚高级文凭(STPM)。此外,有些独中也替学生准备LCC或MCC商科考试,甚至有一所独中也为学生准备参加新加坡政府主办的普通水平(O-LEVEL)考试。在校方对各类考试之重视程度上,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2:各独中对各类考试之重视程度
类別学校数量百分比
1较注重独中统考2850.00%
2较注重校內考试1628.57%
3较注重政府公共考试1017.86%
4较注重商科公共考试23.57%
合计56100%
资料整理自:苏天明,全国华文独中资料调查综合报告,收录于董总出版小组,《第三届全国华文独立中学行政人员研讨会资料集》(抽印本),吉隆坡:董总,1984:36。
在学校对待公共考试的态度方面,其结果统计如下表。
表3:各独中对公共考试所持的态度
类別学校数量百分比
1强制学生参加35.26%
2鼓励学生参加2645.61%
3任由学生自由参加2747.37%
4不鼓励学生参加11.75%
57100%
资料整理自:苏天明,全国华文独中资料调查综合报告,收录于董总出版小组,《第三届全国华文独立中学行政人员研讨会资料集》(抽印本),吉隆坡:董总,1984:36。
在辅助学生准备公共考试方面,其统计结果分析如下表。
表4:各独中辅助学生准备公共考试之方式
类別学校数量百分比
1没有特別安排,任由学生自行准备1119.30%
2课外补习(含假期补习)3154.38%
3部份正课时间教授考试课程1322.81%
4全部正课时间教授考试课程23.51%
57100%
资料整理自:苏天明,全国华文独中资料调查综合报告,收录于董总出版小组,《第三届全国华文独立中学行政人员研讨会资料集》(抽印本),吉隆坡:董总,1984:36。
从上述三个表来看,大部份独中还是以统考为主,政考为辅。有的独中不重视政考,不过多数还是以课外补习方式来辅助学生准备政考,符合《建议书》的办学方針。但从表4中,安排在正课时间(部份或全部)教授政考课程的独中百分比,合计起来有26.32%,这显示也有不低的百分比的独中相当重视政考。其中,还有10所独中表明是以政考为主,统考为辅(表2)。
从1983年的《独中调查报告》来看,当时,独中办学方針是非常多样化的,这种多样性至今依然持续着,但总是有人凭空想象,一直认为独中只是办“纯粹”的华文教育。
双轨制的由来及争议
在独中路线的持续争议下,某些独中一方面为了避免遭到社会舆论的物议,另一方面又为了与国中,特別是国民型中学,以及邻近独中的竞争,争取吸引更多及有素质的学生到校就读,就逐步发展出“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同时强制性地报考统一考试及政府考试,两者并重;在课程设置上,也同时把统考课程及政考课程同时排进正课里,所以,上课时间也特別长。
在方式上可分为两类:(一)全校性;(二)精英班。前者是规定全校学生都要同时考这两种考试;后者则是设立精英班,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考两种考试,其余学生则只考一种考试,即统一考试。
在考试上的具体安排,以某独中为例,校方是规定这类学生在初三时,同时参加独中初中统考及政府初级文凭考试,高中二参加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高中三则参加独中高中统考。
由于,这种设立精英班的双轨制独中深受家长的欢迎,学生人数节节上升,造成学校开始有条件可以择优录取学生,发展到最后就是全校性的双轨制。由于这类精英班式的双轨制独中确实能吸引到更多及有素质的学生到校就读,不少面临生源减少压力的独中也跟着仿效,一所又一所地设立精英班。
于是,在当时自然引起一些华教人士的抨击,如时为董总总务的刘錫通认为把资质尚未充份显现的小学生分成成“精英”与“非精英”,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精英班的设立也会使华社误认为有关精英班是专为社会上中等阶级的子弟而设,这种看法将使到董教总一路来致力于为各阶层子弟提供教育的努力遭到削弱。
有者更拉到民族教育的层次,批评设立精英班是乖离民族教育方向,认为这些独中办学者在独中复兴运动后,被独中一片欣欣向荣的现象冲昏了脑袋,忘记了独中诞生的历史渊源、漠视独中的任务与方向。如此一来,独中的存在也没有特殊意义,也失去存在的价值,华社群众也不必为其发展而操劳奔波。
有些华教人士却是正面看待双轨制,如时为全国独中工委会代主席的胡万鐸就认为应从宽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些独中都有接受董总的统一课本,而且每年的统一考试,每一所独中都有参加。家长如果认为子女够条件,当然可以送去这些功课比较吃力的学校就读,董总从不认为这些学校是“叛徒”。
有者认为要务实,因为独中人数大增,许多学校都择优录取,能进入独中都是可造之才,校方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国內外各种考试,毕竟这是文凭至上的时代,多张文凭在手,有助学生在升学或就业多了种选择。不管如何,毕竟各独中都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所以,各校为了竞争生源及社会的资源,还是会在董教总路线与现实之间,寻求妥协的平衡点。
不过,双轨制的独中都会面临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会有不少(没有独中愿意公开实际的数字,不过,估算约有30%至50%)的学生在高二考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后,就不愿继续在独中唸高三,而另谋发展。因为,他们在考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后,可以选择到外国进修,或是在本地进修双联课程,或是到政府学校读大学先修班(中六班)。于是,为了减轻这个趋势,有些独中就不得不开办“先修班”,以留下有意参加大马高级文凭考试的学生。
华教的话语权
《独中建议书》提出的六大办学方針中的第五项,很明确指出“独中路线”不能以政考为主,也没有反对学生报考政考。所以,“统考为主,政考为辅”本来就是符合“独中路线”。现在,却有人把“统考为主,政考为辅”称之为“非典型”双轨制,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究其缘由,是近几年有人把双轨制的定义任意扩大,即只要有让学生报考政考,就称之为双轨制,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双轨制原本的定义是两者并重,统考和政考都强制性的报考;而“统考为主,政考为辅”的定义是统考强制性报告,政考则可选择性报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办学方針,不能混为一谈。
综观上述自《独中建议书》通过以来的几十年争议,华教內部早已逐步形成一套系统性的规范用语,任何新名词的提出,除了言之有理外,还要查之有据。“非典型双轨制”这样的新名词根本就不符合华教发展的脉络,也违背了《独中建议书》的精神。
正如前述,《独中建议书》就是要回答“为何办独中”这一命题,它提出的四大使命和六大方針,规范独中教育的两大特殊使命:(一)维护母语教育;(二)传承中华文化;也规范母语教育必须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它进一步推论只有中小学十二年完整的母语教育才能达成华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因此,华文小学六年是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以华文独中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概括以言之,华文独中必须具有华族的民族性(1)。这就是《独中建议书》的精神。
双轨制本质是什么?简言之,是民族教育与现实考量之间一时一地的妥协方案,不足以成为全国性的典范。况且,如把双轨制当成是所有独中应遵循的办学方針,还需要向有关当局争取承认统考吗?这个在论述上要怎样说得通呢?
总之,把行之有年的“统考为主,政考为辅”说成是“非典型双轨制”,这种毫无依据的说法,根本就是乱来。各位华教同道,华教的话语权不能让人予取予夺,务必慎重以对。我们固然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但主客要分明,不能让人喧宾夺主。

注释:
1.吴建成认为民族性具体表现为:1.以华族为主要的董事、家长、教师及职员;2.以华族民众为主要的支持者;3.以华族子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4.以华语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5.以统考为主要的考试目标;6.以继承及发扬中华文化之优良传统为基本的德育內容;7.以德育贯穿及指导智、体、群、美育;8.以华社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等。失去了这个民族性,华文独中也就要变质,沦为英文或巫文独中了。请参阅:吴建成,华文独中的特质,收录于独中工委会,《华文独中90年代的教育与办学策略—1991年华文独中校长交流会资料汇编》,吉隆坡:董总,1992:129。

Read more at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96774#SJtjd7l46QjWcw0x.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