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独立新闻在线:论五岁入学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论五岁入学

2012年06月22日 12:20:59 pm


【有言不信/黄集初专栏】本月4日,《星洲日报》报导教育部将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以在2015年开始,把儿童入学年龄从七岁进一步提前到五岁。如此重大的变动,在报导过后,却没有引起社会舆论的热议,如相对其他议题而言,可以说是近乎冷漠。这可能是因最近有太多的教育课题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致对这么重大的议题无动于衷。
在深入这项课题时,先厘清一个基本概念,即到底如何计算年岁。华人的传统习惯是出生后就算是一岁,到了第二年就算是两岁,不管有没有过了生日日期。但教育法规上,不能如此含糊,因此,是以生日日期为准。所以,出生后是算零岁,过了生日日期,才算是一岁。所以,现行的制度是六岁入学,或者说是六周岁入学,但我们华人一般是当成七岁入学。现在所谓提前到五岁入学,其实只是提早一年入学,《星洲日报》的用词:“从七岁提前到五岁”是具有误导性。

再详细地讲,《1996年教育法令》第一章,小学(primary school)的定义是指“为六岁起的孩童提供合适的初等教育的学校”。第四章的29A,强制小学教育(Compulsory primary school),明确指出“每位居住在马来西亚而身为父母的公民必须确保其于现学年的1月1日时满六岁的孩子已在一所小学报名就读,并在强制教育期间继续是某小学的学生。”我们稍为归纳下,所谓的六岁是指满六岁或六周岁,一般写成6+岁;5岁就是指5+岁,下文都以此类推。

回到正题,据报导,这项建议已纳入《2010至2020年教育部策略计划中期检讨报告书》(Education Ministry's Interim Strategic Plan 2011-2020),落实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真的落实,则牽一发而动全身,绝对不是提早一年入学那么简单,整个中小学的课程纲要将全面修改,隨之考试的形式也会跟著变动,连独中也不能置身于事外。

等于推翻P-12学制

那这项建议的落实可能性有多大?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重点。其实,同样的建议在2010年,首相纳吉在宣布第十马来西亚计划时已提及,也明确地写进第十马来西亚计划里。再早一点,这个五岁入学的建议,可以追溯到1994《教育部14点主要工作目标》,不过,具体成形是在2002年公布提出的《2001-2010教育发展蓝图》,即所谓的《十年教改大蓝图》。当中最大的改革倡议是要重组国家教育制度,而建议推行P-12学制。

P-12学制基本上就是模倣美国的K-12学制。所谓P-12学制改革的重点是在两方面:一、学前教育制度化。这是让5+岁数的孩童在未进入小学一年级前,都有机会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这就是P的含意;二、中学学制的改革。把现行的3+2+2的学制改为4+2学制,即把现行中学五年加先修班或中六二年,共七年的学制改为六年,在中四时考教育文凭考试(SPM),中六时考高等教育文凭考试(STPM),并统一为升读大学的主要管道。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共12年,这就是12的含意,合起来就是P-12学制。所以,当时的五岁入学是指五岁接受学前教育,最大的变动反而是在中学这一段。

反之,这次建议的五岁入学是指进入小学一年级,那等于是推翻《10年教改大蓝图》的P-12学制的建议。虽然,教育部没有明确说明是根据什么国家的制度,但明显地是从美国制度转向英国制度,因为,英国早在1870就开始实施儿童五岁入学的义务教育。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是指五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统一18岁进大学?

表面上,这两种学制好像是差好远,但其基本精神还是相通的。我们来看一下英国的学制是怎么一回事,以下是以英格兰与威尔斯为准。由于马来西亚在各方都是高度中央集权制,以致我们的脑筋也僵化了,以为一个国家里面只可以有一种制度,否则就是国民不团结,其实一个国家里面有几种制度是很平常的事。

英国的学前教育分三种类型:1.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s):招收二至五岁的儿童;2.小学附设保育班(nursery classes):招收三至五岁的儿童;3.小学附设预收班(reception classes):专门招收接近四至五岁而获准提早入学的儿童。
初等教育也分三种类型:1.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2.初级学校(junior school):招收七至11岁的儿童;3.初等小学(primary school):包含前两种类型的学校,招收五至11岁的儿童。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英制下的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其实就是我们的幼儿园,真正的小学其实就只有四年吧了。总体而言,到了进入大学阶段时,由于英制是五岁加13年(以中六为准),美制是六岁加12年,因此,不管英制还是美制,到最后都是18岁入大学,结果还是一样。

马来西亚的学制问題是采英制但六岁入学,读完中六就是19岁,读完中五却只有17岁,不上不下。前述的P-12学制是保留六岁入学,但采美制,把中学定为六年,这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做法。现在五岁入学的建议,显然是保留英制情况下,让全体学生都统一在18岁进大学。是否如此,就要等教育部公布完整的情况才能确定。

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

既然P-12学制改革和五岁入学的建议,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我们不禁要问教育部为什么要放弃P-12学制,而采取用五岁入学的措施?这其中的动机和具体的考量是什么?在深入探讨之前,这里先介绍一个基本概念:“幼小銜接”。

“幼小衔接”(transition to school或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phase to primary education)一词是用以阐述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过渡与衔接问题的简称,具体而言,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在这里,“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一词是指三岁到七岁或八岁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包含了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教育。由于不同国家儿童的法定入学年龄不一,因此,不同国家“幼小衔接”发生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但其所指的普遍含义不会改变,即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

实际上,保证和促进早期教育同初等教育的衔接,使幼儿成功的过渡一直是困扰幼儿教育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幼儿园主要是以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方式进行;小学则以分科学习,讲求规范与系统,面对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孩子会感到压力和负担,以致适应不良。这种就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正规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不过,要到80年代左右,这种断层现象才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及进行系统的研究。

早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者是要求幼儿园往小学靠扰,强调儿童要具备进入初等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幼儿园小学化,这时流行的术语是“入学准备”(readiness for school)。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看法开始改变,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种教育阶段上的衔接,更是儿童认知、社会性及情感的全面衔接。因此,出现“幼小衔接”(transition to school )一词,强调的是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双向”的适应与融合,它不止要求早期教育要适应初等教育的要求,反之,初等教育在教学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也要努力与早期教育形成很好的衔接,使儿童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顺利过渡。

现在有关学者在如何保证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仍然意见不一,但是幼儿教育的绝对独立或完全小学化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不被认可,各个国家相继将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范畴或学校教育体系,同时保持着幼儿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并逐步探讨合理、科学的幼小衔接措施。因此,在这宏观视角下,马来西亚极力推动五岁入学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事情,只不过是顺应世界的教改大势。

早期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那世界各国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美国的做法是把学前教育附设在小学,这也是现今马来西亚的做法。这一方面是让儿童在环境、情感上不会出现断层的现象;一方面也让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的教师能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特点,甚至幼儿园的教师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反之,一、二年级的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

英国,正如前述,儿童从五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虽然是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內容、要求以及活动等仍然是从属于学前教育,再逐步向小学过渡。此外,英国也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把早期教育服务的对象拓展到三岁幼儿。

在伦敦,还出现一种做法是把保育学校与幼儿学合并在一起。1997年,工党上台并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針对贫因儿童的“确保开端”(Sure Start)项目,目的是让这些儿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而首相纳吉公布的第十马来西亚计划中,也有一小标题为:“Providing a Stronger Head-Start for More Children”,針对的是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家庭的儿童,执行的单位为PERMATA。两者何其相似。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这里以日內瓦为准。日內瓦的做法是将学前的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立在一个机构中。有的是独立成一个教育机构;有的是设在小学里,即小学分成两部份:一部份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另一部份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成两个部份管理。

日本则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不再狭义地看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实验推行4:4:6学制,即幼儿四岁开始入学,上四年幼儿学校,然后四年小学,六年中学。

综观手上的资料,所有的国家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顺著原有的学制往下把早期教育纳入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一个国家是把小学一年级往前移一年。马来西亚教育部这次建议把小学一年级从六岁往前移到五岁的做法,是世界先进国家中没有的做法。

虽然,教育部的说辞是全球共有29个国家实施提早入学的政策,但却没有详细说明这些提早入学的实质是什么,以及具体的措施又是什么。上述每一个国家都是推行提早入学的政策,但没有一个国家是把小学一年级往前移一年。教育部的说辞根来只是拿来唬弄人,没有实际意义。

低估政策影响严重性

当初,教育部大事渲染P-12学制,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最后却不了了之。据悉是卡在一个问题上,即旧制最后一批的中六生和新制第一批的中六生会在同一年毕业,大学没有足够的学额能同时容纳这么多人。这次五岁入岁的建议也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教育部也知道这个问题,且信誉旦旦会解决这个问题云云。但教育部似乎还是低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下来就好好分析这一个问题。

如果,2015年实行五岁就读小学一年级,那就会出现当时五岁和六岁的学生在同一年就读小学一年级,过后,就是五岁入学了。据报导,每一年约有40万至50万名新生入学,即那一年会有超过80万名新生同时入学。我们假设超额是45万名,按照教育部规定一班标准人数是35人,一个班配1.5位教师,所以,我们就需要增加1万2857个课室及1万9286位教师。当然,具体的情况可能不需要这么多,但打个折,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过,教育部似乎很有信心解决。
但是,这不止是小学的问题,这批学生6年后就要升上中学。在强制教育的规定下,我们假设这批学生是100%升中学,所以,中学也会面临因为学生人数爆胀所带来的课室与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批学生读完中三,升中四,有一部会流失,中五毕业,会流失更多。但不管怎样,到了高等教育这一段,也是会面临学生爆胀的情况,当年推行P-12学制无法过的坎,到了2028年难道就可以解决吗?如果可以解决,那为什么不推行P-12学制?

P-12学制基本上是小学不动,变动的是中学,而会面临学生爆胀的情况只是在高等教育这一端。现在五岁入学的建议,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变动上去,而且一开始就面临学生爆胀的情况,然后一路到底。2015的这一批学生,将会未来十几年都面临资源紧张、过度竞争的学习环境。就算毕业出来,前几年找工作也一样是要面临过度竞争的问题。

此外,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后面。学生爆胀的现象是因为2015年五岁和六岁这两批学生同时入学,过后就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学生人数就出现一种脉冲式增长的现象。假设在2015年这批比平时多出来的的学生人数是45万人,那在2020年这一批学生毕业后,小学就会一下子少掉45万人,也就是说,到2021年,小学会多出很多课室及很多教师。換言之,前期因为资源紧张,我们死命增加课室和教师;到了后期,我们反而要面临课室过剩和教师过剩,这个问题要怎么处理?教育部完全没有提这一点。

从过往几十年来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设想教育部是极可能如此解决问题。由于在我国教育政策下,国小是首选学校,一切以国小为优先,所以,在前期,教育部会确保国小师资充裕,华小和淡小则会维持几十年下的“现状”。到了后期,出现师资过剩的现象,正好华小和淡小正维持著几十年下的“现状”,就把过剩的师资转移到华小和淡小来,这叫以邻为壑。当然,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不会是如此解决。但古人有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综合上述,这个五岁入小学一年级的建议,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看,根本就不可行。反而10年前提出的P-12学制才是可行之道。


参考资料:
申恒苗,《从教育政策看英国幼小衔接》,上海师范大学,2010。
曹跃丽,“国外幼小衔接试验的借鉴”,《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梁燕频,“试析五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9年第5期。
刘焱,“英国学前教育的现行国家政策与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3第9期。
霍力岩等,“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走向‘保教一体化’的英国学前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潘月娟等,“美国学前一年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