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

东方文薈:英殖民政府捲土重来——回顾歷史往事 评论 2014年5月31日 作者: 赖观福

【东方文薈】英殖民政府捲土重来——回顾歷史往事

评论 2014年5月31日

作者: 赖观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那年的9月底,英军在蒙特巴丁统率下返捲土重来。日本未投降之前,1944年英军与马共签了美罗协定。一旦英军反攻,马共將与英军里应外合,联手抗敌。但1945年四月,美国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被迫投降。反攻计划因而取消。

英政府对于战后各个殖民地的政治形势,作了分析与评估。对于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思潮,都有了顺势处之的方案。

对于马星两地,英殖民地政府认为,两地巫族与华族的人口比例,必须是重点考量。因此提出马星分治的政治方案。因为,这可以使马来人人口,在半岛保持多数的局面。

除了巫华族的人口比例的考量之外,英人认为若要让本邦走上自治,继之走上独立之途,必须解决华印两族的公民权问题。在日本佔领期间,英军曾空投武器,支援马共的抗日斗爭。和平之后,英人重返,马共便要通过合法的运动和武装革命,推翻英殖民地政府。二战时期的合作伙伴关係,变成敌我的对立。应付马共的斗爭与诉求,也成了英殖民地政府的重要课题。

在教育方面,英殖地政府对于马星两地,原只创设了少数英文中小学,培养少数中级书记人才,以应行政系统之需,並没有为全民教育的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与战后的初期,华人除了海峡侨生的峇峇社会之外,都是自成一体的华侨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公民权的外侨民社会。

华侨社会为了子女的教育,自力更生,自求多福。在大城小镇设立了一千多所华文小学,又在大城市设立了为数六十多所的的华文中学。在战前以及战后初期,华小与华文中学的课本都来自中国,內容也以中国为背景,华校的內容是与中国的教育系统接轨的。英人认为华人如果要成为公民,视本邦为永久家乡,华文教育的內容就必须改变。

紧急法令

英殖民地政府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华人的公民权问题。英政府于1946年提出了马来盟邦宪制(Malayan Union),规定凡是出生于本邦的人,皆可自动成为本邦公民;凡是战前定居本邦七年以上者,可以申请成为公民。但是这却受到马来人社会的大力反对。英人看到马来民族的兴起,放弃了马来盟邦宪章,推出马来联合邦宪章取代,以爭取马来民族主义的合作。

1948年初,我转到亚娄华小升学,校长姓章,他会在课堂讲些时事,时时发表抨击政府的言论。到了1948年6月,英殖民地政府宣佈紧急法令,马共拿起枪干子转入地下,退入森林。政府到处抓人。这位校长再也见不到了,后来听说他也走进森林了。离此不远的另一间小学的校长,也走入森林。当时我念四年级,校方经过一段时间,才找来一位姓邓的校长主持校政。

紧急法令颁布之后,英殖民地政府就把居住在山芭边缘的五十万华人,强迫迁移到四百八十多个新村里,当时的每个新村都用铁丝网围住,居民进出都要搜身,使马共无法得到各种物质的支援。

懂得游击战略的人都说人民是水,游击队是鱼,英殖民政府的目的在于把鱼与水分开。使马共得不到支援。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政府逮捕马共人员或支持者时有所闻,马共游击队与军警经常发生枪击事件。那些非本地出生的人,若被怀疑是马共的支持者,就会被驱逐出境。马打亚也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潮洲人,在甘榜和一位泰籍女子结婚,生了三个男孩,年龄在四岁到十岁,听说他是马共的支持者,被捕之后不久,便被驱逐出境,留下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附近有一位马来人是左派人士,也抓进扣留营,不久,太太就提出离婚。总之在那个动盪年代,许多悲剧都在上演。一批又一批的华人被英政府驱逐出境。

英殖民地政府为了加紧对人民的控制,于1952年通令人民须配带身份证。接著颁布人力动员令,这在华人社会引起了很大的衝击,有一批適龄而不愿入伍服役的青年,自动离开本邦前往中国。

就在同一时段,也有一批受中文教育的年轻华人,受到左派政治思想的影响,离开本邦,前往中国,参加那里的革命运动。

日军投降后,抗日军解甲归田,每个人可获得一笔退休金,交出武器器5千余件。其实马共仍然有数千人员,未列入退伍行列,森林仍然藏著武器,准备发动武装革命之用。

从1948年6月至1952年底,马共游击队与军警的战斗几乎无日无之,双方都有很多伤亡。

在紧急法令时期,各个地区隨时戒严。新村居民到村外工作,常可遇到马共游击队员,回到村內,又要面对政府的情报员。村民成了夹心人,日子非常不好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