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当今大马:针对中学华文师资的三项要求

2014年6月23日 傍晚6点14分

针对中学华文师资的三项要求



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王鸿财针对教育部不但没有解决中学华文师资不足问题,近期更以行政强压手段,将UPSI中学华文教师毕业生调派至没有华 文班的技术中学(Sekolah Menengah Teknik)和全寄宿中学(Sekolah Menengah Berasrama Penuh)事件,联合民政党直辖区教育局主任、于6月21日召集董总、教总、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 会、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吉隆坡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和雪兰莪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共同商讨对策。

为时2小时的会议,与会代表针对中学华文师资不足进行探讨和剖析,并结集各团体的意见,当天会议后由王鸿财第一时间联络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将联席会议达致的协议传达给署理总会长,要求党中央领袖给予协助,以解决中学华文师资的问题。

会议通过向教育部提出三项要求:

1.    要求教育部重新分派136名UPSI中学华文教师毕业生至全国缺乏华文教师之国民型及国民中学

理由:

1.1    在教育发展大蓝图里,清楚阐明教育部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之意愿及努力,此举也冀望得以提高学生之学习程度。UPSI之136位准教师,四年之受训内容为 “中学华文教师课程”,其专业领域是国民中学母语教育(第一语文)之华文教学。而技术中学及全寄宿中学所要开办之华文班,实为第二语文教学之“基础沟通华 语”教学。此136名准教师不曾接受第二语文教学之培训,因此,并不适合被派送至SMKT及SMKBP执教。正如国小华文(BCSK)之华文教学,教育部 也必须另设BCSK师资培训班,让教师接受第二语文教学之培训,这才符合教育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之意愿。

1.2    此136名准教师,在申请进入UPSI升学时,清楚明白本身是进行四年之中学华文教师课程,也做好心理准备在毕业后进入国民中学执教中学华文。教育部在 他们完成学业后将他们派送至SMKT及SMKBP执教基础沟通华语,有违学生修读该课程之意愿,不符合学生之利益,对这批学生也极不公平。教育部必须从善 如流,根据学生之学习专业及工作意愿,将他们派送至国民中学,让他们的专业得以发挥。

1.3    自2006年最后一批PKPG之中学华文教师毕业后,教育部没有再培训中学华文师资,造成中学华文班长期面对师资不足之问题。因为中学华文教师不足,致 使许多华文班有学生没教师,学校被迫开办“母语班”以让学生有机会报读报考华文。根据统计,每年全国需开办1100班左右之母语班以解决中学华文教师不足 的问题。教育部也因此每年需付还600万至700万令吉之母语班津贴,实为一项不必要之经济负担。此136名之准教师,正好可以解决一半之中学华文教师不 足的问题,减轻教育部的经济负担。教育部应以长远的角度,一劳永逸解决中学华文师资的问题。

1.4    要求暂缓UPSI毕业生的报到日期,因为一旦报到之后,要重新安排调派将面对困难。

2.    要求教育部采取积极途径,解决中学华文教师专业标签的问题

2.1    要求教育部召开圆桌会议,召集所有相关部门包括EPRD, BSM, BPSH, BPG等,以及相关华教团体,共同商讨解决华文教师因标签(Tagging)问题,而造成中学华文教师人数过剩的错误计算问题。

2.2    建议利用PITO模式,在华小教师完成大学课程升任中学教师后,在专业资格(Kelulusan Ikhtisas)这一项增加教师专业(Ikhtisas Tambahan),让这些没有在中学执教华文的教师更改专业资格,避免占用中学华文教师名额。

3.    要求教育部制度化培训中学华文师资

3.1    中学华文之报读报考生每个年级约65000人左右,全国中学约有35万人报读报考华文。这个数字清楚说明中学华文在中学课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科目。为 了让中学华文科得以顺利进行,教育部师资培训组(BPG)必须提出制度化的培训方案,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开办“中学华文教师培训课程”,以5年制的方式长期 培训中学华文教师,以应付中学华文科的需要。

3.2    利用UPSI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办DPLI中学师资培训课程,吸纳马大中文系,拉大中文系及博大中文系之毕业生,让他们在接受一年之教师专业培训后,可以即刻投入中学执教华文,以在短期舒缓中学华文教师不足之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国民中学华文是延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根据资料,每年约有85%(约8万名)华小生至国民中学升学,而中学报读报考华文之学生一向来皆是华小华文教师的培训来源。因此,国民中学华文教育的成败在在影响着华小的师资。

这数年来,各个华教团体皆对全国国民中学及国民型中学面对华文教师不足的问题不停探讨,也持续发表文告要求教育部正视此问题。惟这些努力皆未能获得教育部正面的回应。

2012年,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培训之中学华文教师毕业,惟因为当时教育部及高教部未进行协调,致使部分毕业之学生没有被教育部吸纳而流失。而部分接受教育部调派之学生,也被派送到华小执教。目前,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是唯一提供中学华文教师课程之高等教育学府。

2013 年8月,苏丹伊德里斯中学共有136名中学华文教师毕业。在2014年进行面试时,该批学生被要求签署一份同意书,同意在面试成功后接受被调派至华小执 教。惟在6月初调派成绩公布后,大部分准教师被调派至技术中学及全寄宿中学执教基础之沟通华语(Bahasa Cina Kominikasi)。

在全国国民中学面对严峻的华文教师不足的时刻,教育部强迫性地把这批生力军派送至技术中学及全寄宿中学执教基础之沟通华语,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充分显示教育部完全没有诚意解决中学华文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出席联席会议者为王鸿财(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张丽媚与叶美玲(民政党联邦直辖区教育局)、彭德生(华理会策略组委员)、李金桦(教总师资培训主任)、余裕忠(教总资料组)、吴文宝(国民型中学发展工委会秘书)、伍爱群(吉隆坡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

与会者在会议上表示,在2004年,内阁将教育部一分为二而成立高教部后,UPSI成为全马唯一一所之教育大学单位。因UPSI归属高教部管辖,其培训之中学华文教育系之学生并非教育部师资培训组计划下的固打,因此学生没有工作保证。

2012 年,第一批UPSI之中学华文教育毕业生共有48名,当时因教育部正面临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为了解燃眉之急,当时教育部圆桌会议议决将该批学生(38名 愿意当教师者)暂时调派到华小执教。惟当时此调派受到该批学生强烈反弹,部分拒绝受派至华小,要求调回中学执教。最后,共有28名教师成功被调回中学,另 外10位保留在华小。

2013年,第二批48名及第三批88名学生(共136名)皆在同年8月毕业。在2014年1月进行面试后,所有学 生皆面试成功。在进行面试时,学生被要求签署一份同意书,同意在面试成功后接受被调派到华小执教。6月第一个星期,共有60位学生在教育部网页获得通知他 们将被派到全国各地之技术中学(SMK Teknik)或全寄宿中学(SMK Berasrama Penuh)执教。部分学生在致电相关SMKT或SMKBP询问后,绝大部分学校目前并没有开办中学华文班,校内学生也多为没有任何华文基础之土著生。校 方也表明,若要开办华文班,也只能开“沟通华语班”(Bahasa Cina Komunikasi)。学生对教育部相关之安排甚为不满,已通过许多管道希望教育部收回成命,将他们调派至国民中学执教华文。

教总代表 在会议上指出,到目前为止,共收到51人向教总投诉,当中36人被派至SMKBP,15人被派至SMKT。教育部已要求他们在7月1日必须前往教育部报到 并接受职前培训(Kursus Orientasi)。根据教总向SMKBP之教师了解,这些学校只开办“外语班”(Bahasa Asing)。教育部没有提供任何课程资料,教师须自行准备教材。惟学生全为没有华文基础之非华裔生,教师只教导类似第二语文教学之口语交际华文。将中学 华文教师派往此类学校执教,实为大材小用,浪费人力。教总已在前几天发函教育部KSU,KSU已回函要求教育总监采取行动跟进此事,惟至今仍未获得教育总 监回复。教总也已致函教育部副部长叶娟呈,要求尽快解决此事,惟还未获得回应。

2014年6月22日星期日

转贴:想讓12年國教繼續走下去 還欠缺制度跟思想的改變

想讓12年國教繼續走下去 還欠缺制度跟思想的改變

eoiss 2014/06/22 發表於 • 政治 • 教育


既然上一篇〈你以為教育有辦法讓階級流動,其實……〉有人問,那就講直白一點,順便把現在改革後的最大問題都點出,聽不聽得進去就隨人了。

首先,制度變革一定會涉及到「得利者」與「受害者」,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媒體傳出的受害者聲音,我們都應該聽一聽,但持保留意見,更重要的是觀察這些受害者的資訊。好比高速公路收費員去交通部抗議,我們是可以從這當中明確清楚的指出受害者的範圍。

但在會考制度上路後,筆者完全看不到這種受害者身分,全部都隱藏成「家長」。這當然是廢話,重點是這些家長的身分背景。會出來抗議的,抗議小孩權益受損的,若讀者回去翻新聞,幾乎都可以確定有特殊性。也就是說,讀者你們是看不到那種在平均邊緣,為了好一點的商職在那掙扎的學生出來抗議,家中小孩只能選附近的農工高職科的家長唉聲嘆氣。

筆者要說的是,當出來抗議的都是某一種同質性高的人,我們就該警覺這種抗議聲音是不是有問題。就好比裕隆汽車員工到立法院前抗議,說不大幅調高進口車關稅,將會打擊國內汽車相關產業,進而造成大批失業潮跟經濟衰退。這種說詞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都不意外,如果裕隆聲稱後續效應包括引發山崩地裂外星人入侵世界末日等等,也是在預期內的事情。

但為什麼相同的狀況遇到了教育產業,大家就不會用相同的態度看待?


雖反對十二年國教 但恢復基測是錯上加錯

教育的改革不能只聽某一些同質性高的人,我們要去了解的是,任何政策都會有正反面,除非是發生革命的狀況,不然教育改革通常都是以現有的制度為基礎,做小幅度的調整,一次改變其中一樣,漸進式地調整到某個大方向上。而在這些改革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原本制度的得利者、新制度的受害者,如何去調整這些人的利益得失,是政治問題。筆者再強調一次,這是政治問題,不是教育問題。

好了,這次十二年國教的變革,筆者說了很多次,基本上徹底反對。因為一些個人的夢境,所以很清楚此次改革欠缺準備,完全是為了總統大選急就章的結果,也因此直到總統大選結束前,教育部內都還有人期望宣稱推動的人可以落選,來改變這種因為個人勝選影響全國學子的爛政策。很可惜的是,並沒有,這我們只好大家來承擔,別抱怨了,誰叫某人選上。

就現實來說,推都推了,現在停止會考恢復基測,是錯上加錯,想要回復聯考制度更是蠢蛋中的蠢蛋。第一次的錯誤不會因為第二次的錯誤,而負負得正出現好的結果,所以各位讀者與家長請面對現實,不要想改回去了,應當在十二年國教的邏輯下,去思考怎樣的變革比較好,同時調整一下思維。


辦特召是個妥協的辦法

會考的概念是社區高中,所以現階段以縣市為單位的學區制,是徹底的錯誤。社區高中應當一鄉鎮一高中,目的是提供想要念大學的人足夠的高中名額念,這就應該是小學區的概念,但台灣的現實做不到。理由有二,基北區的國立高中名額太多,其他地區的高中太少,這反應出各縣市長期教育資源不均的慘況,但這先不提。

小學區現實做不到,所以理想的做法是中學區,例如新北市的新莊、樹林、泰山合併為一學區,三重、板橋為一個學區,在基隆的部分還可以納入瑞芳、萬里。以交通為優先考量,讓該區域的學生可以就近入學,不管是通勤還是搭校車,儘量在半小時內可以抵達學校。

中學區的設立,在北區有名額太多的問題,所以可以讓一些高中轉成有高職科的綜高,提供多元入學的管道。在其他地區,則因為短時間內增設高中不切實際,中學區正好可以提供短期的解套,讓沒有高中的鄉鎮跟有高中的合併學區。同時編列預算,以在地人口為計算單位,設立新的社區高中,或是讓公立高職取得校地增設普通科,都是可以考量的作法。

簡單說,這是十二年國教,是義務教育,人人都有權利念高中或是念高職,只要他想念也願意念,沒有不准的道理,至於他會不會唸不下去拿肄業證書,是他家的事情,學生自己要想清楚,不要數學零分的人硬是要去念高中普通科還選自然組,真的要選就要有覺悟,不要被當光光還上電視哭訴。

至於傳統明星學校的權益呢?管他的權益,這是義務教育聽不懂喔?公立學校領國家經費,就該依照國家政策調整方向,收了一堆優秀的學生就代表老師優秀、學校優秀?


雖然筆者很想把上一段話對每個家長講,但現實是不可能的,若筆者跟懇親會的家長這樣說,不用等到投訴大概就被打爆了。所以政治現實是必須對明星高中妥協,故中學區的做法之外,縣市區域的範圍可以指定特殊學校,專辦數理班等特招班,特招考試獨立會考之外,難度大幅提升,有本事考進來就給你念。

但在運作現實上,特招要比會考先考,因為我們現在的明星高中都是公立學校,會考是全國學生的畢業程度測試,這理論上應該是六月底要畢業時測試程度,特招考試既然本就是要招收程度優異者,時間點沒道理放到暑假去考。理由說穿了就是符合現實,既然家長都會有送明星學校的想法,那就先讓他們去考超級難的特招,沒考上的就乖乖準備會考,而不是會考考完了還要想東想西,考慮到底要不要再考一次。


菁英教育應由私校辦理 教育部應鬆綁私校法規

這是十二年國教,應該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讓人去選擇,而不是疊床架屋搞死人。家長若是堅持科舉思維,把全部學校硬是要排個優先次序才甘願,那是家長自己的事情,國民教育本就該提供平等的公立教育資源,由國家出錢辦菁英教育,然後還大幅補貼栽培這些人,這種國家來促進階級分化的作法才是違反民主國家原則。

讀者要了解一點,國民教育不是菁英教育,在我們只盯著電視裡面考不上北一女就想自殺的人同時,多去關心一下高職教育的內容吧,你們知道高職教材已經幾年沒變了嗎?在你們狂批高職生出來沒有能力的時候,有沒想過其實這是全國家長根本不在乎高職教育所造成的?國民教育被搞成明星高中志願選填教育,這是國家民族的悲哀。

一縣市一明星高中,這已經是很大的妥協了。要辦菁英教育,應該是私立學校去辦,也就是在上述的措施有推動之餘,要解放私立學校的招生跟收費限制。如果讀者你們知道,國家補貼公立學校的經費,其實加一加比私立學校的總經費要多,就會知道明星高中出在公校的理由,純粹是錢的問題。

教育部鬆綁私立學校,使其學費自主化與招生自由化,想成為高職學店就去開,反正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自然會回饋到招生狀況。想成為明星高中就去當,大幅增加學雜費、聘請與高薪挖角頂尖名師任職,反正一分錢一分貨,私立學校盈虧自負,會知道錢要花在刀口上。


台灣的教育問題出在沒有競爭

不要再想像那種有錢人可以花錢買學位是錯誤的,一個富有家庭的小孩很蠢,他父母花了幾百萬栽培,送到私校去日夜鞭策,勉強弄到個可以看的成績,上了一間不錯的大學,這一點也不會不公平。真正的不公平,是富有家庭的小孩,只花了幾十萬補習費,就把小孩送到由全國納稅人補貼成立的公立高中,然後一路上了公立大學。

有錢人甘願花錢買教育,是他家的事情,當台灣前段公立大學的學生,泰半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子弟就讀。而貴得要死沒補貼又鬧窮的私立大學是窮小孩去念,這才是徹底的不公平。

台灣的教育問題出在沒有競爭,公立學校擺爛也可以收到好學生,私立學校學費不能調整,只能以量取勝爭取教育部補助過日子,這是哪門子競爭?讀者應該都知道公家機關的辦事效率跟私立企業比完全不同,怎麼在教育產業上卻會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別幻想教育可以改變一切 在政治面積極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至於思維整體的改變,家長不改不行,各位讀者也該想一想了。國民教育的目的是栽培菁英還是提供國民教育資源?

十二年國教就跟之前九年國教一樣,我們該擔心的是志願序差一分考不上嗎?該擔心的是硬體設施有沒到位,師資陣容有無整齊,資源投入是否有偏廢。

我們更該關心的是,多元入學的高中職教材能否跟上時代變遷,若在學校內根本就沒學到有實用的東西,我們罵學生沒競爭力豈不是「不教而殺」?

我們要投入心力關注的,是公私立學校的資源有無錯置,投入大量資源建立的公立資源,是否淪為特定階級家長的省錢途徑?

該醒醒了各位家長,現在念哪一間大學,出來都嘛是被那些財團聯合壓榨,領奴隸二萬二薪資。台清交成四大的新鮮人領三萬二就不是奴隸,就可以高人一等了?這種小確幸的夢可否醒醒?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不是只是幻想教育可以改變一切,真的要改變台灣的階級複製僵化,要改變政府與財團的裙帶資本主義關係,該做的是在政治面上積極參與,改變以「新聞裡的台北看天下」的心態。

結果今天就看到一則新聞,指溫哥華的華人家長指責當地的教師罷工影響學生受教權,真是奴隸活到哪都是奴隸,勞工支持教師罷工,原因就是「今天不站出來、明天站不出來」。

以上說的,很多都是基本概念的ABC,只是很多老師在學校待久了,思想也僵化了,很多家長當年痛苦過,就忘記自己曾經比現在的孩子更加痛苦。制度的改革不是只看最頂尖的那一批人,雖然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就是這些既有利益者的抗議。

筆者也還要再補充一次,很多作法不是筆者自己想的,不少作法來自於教育界長期耕耘的前輩建議。這些老前輩都知道,教育部裡的人怎麼會不知道?至於教育部為什麼會犯蠢,完全是政治問題,請洽在凱達格蘭大道底上班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