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7年6月26日星期一

当今大马:张健来捐款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 中午11点36分     更新于 2017年5月31日 中午11点55分

刊登于: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83556

【天下未集】
前一阵子,柔州八独中接受“张健珠宝慈善基金”的捐款。消息在报章上公开后,惹来社会舆论物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综观所有的看法,几乎都是择单一的标准来论证该收与否。不过,这样的思维方式,过于简化,难以全面厘清此次争议的本质。
因此,本文分別以三个角度来综合考量此次的争议:背景、动机、影响。
(一)捐款者的背景
独中向来标榜是民族教育事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了五湖四海在内,因此,甚少过问捐款者的背景。许多支持者也以此为依据,频频质问反对者,为什么“阿窿”、舞女、“大佬”等可以收,就是张健的錢不能收云云。
但学校毕竟是教育机构,不可能不考虑捐款者的背景。因此,很多时候独中接收捐款时,不问捐款者的背景的“不问”其实是“不想知道”,也包含了“知道,却装作不知道”。而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是好是坏时,我们的基本态度当然是预设这个人是好人,那好人的捐款当然是可以收。
所以,“不问”有时就是“不知道”,以避开道德上的争议,所谓“不知者无罪”,而不是真的“不问”。
有一些捐款者的背景处于灰色地带,如“卖酒的”、“做赌的”等,但却是合法的机构。对于这种情况,独中的做法是从寛考量,只要不会引起社会大众太大的议论就行了。
但张健来捐款,却很考验我们的道德底线。其行事作风唯恐天下不知外,还匪夷所思,不可能“不问”;其所作所为不止道德上有争议,在法律上也有争议。面对如此高度争议性的捐款者,我们豈能“不问背景”呢?
(二)捐款者的动机
不少反对者是从动机的角度来考量是否接收捐款。通常,捐款者的动机可分成三类:行善、求名及求利。当捐款者的动机纯粹是行善,或是为了积阴德,就算其人背景复杂,通常争议性不大。因为,这种捐款者一般都是低调行事,不会张扬,让人难做。
捐款数目太大,引人注目,通常会用无名氏(或“福明仕”等谐音),也有的会用其父母的名字,这一方面避免争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孝”的价值观。
至于求名,虽然动机不纯,但捐款者既然是想求个好名声,发财立品,就算是背景复杂,也会知道分寸在那里,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以免反效果。比较麻烦的是求利,所谓“出小利,釣大利”。
这种人往往都会在计算回报有多大,或者想做学校的董事长,或者承接学校的工程,或者成为华社领袖,或者其他难以言之的“好处”。张健珠宝的捐款是属于那种情况呢?应该没有人会相信张健的捐款是为了行善,或民族大义吧!
(三)接受捐款的影响
这也是反对者的主要理由之一,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而事实上,这确实会对学生价值观的有很大的影响。举例而言,曾有一所独中,捐款者是当地的“阿隆”,而且还是名留大楼那一种捐款,结果,导致学生觉得“阿窿”也是好人来的,将来长大也要做“阿隆”云云。
那所独中的老师和我提起这件事时,还请教我要如何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我只能苦笑。
之前,柔州八独中接受捐款的理由是“不问背景”;之后,在舆论的热烈争论下,现在的理由则改为“为了学生”。所以,现在有些独中就此理由而接受张健的捐款。
老实说,这句“为了学生”是有点语焉不详,推敲其用意,可能是指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等之类的硬体建设。可是,教育不止是硬体建设,学生到学校受教育,主要是学习三样东西: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其中价值观和硬体建设的关系不大,反而是和大人们的言行举止息息相关。
古人有云:言教不如身教,相信对中华文化有点接触都应该知道吧!
学校信誉或被利用
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考量,即如果接受捐款后,学校的信誉被利用来影响其他人,学校是否有责任呢?
照道理来说,独中是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而生存下来,因而独中自然要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是否如此,可待有更深入的讨论。只是,过去我们几乎不会面临这种伦理问题,但现在张健来捐款,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这一伦理问题。
总之,过去数十年,独中的发展几乎是体现在硬体建设和人数增长上,导致许多董事的观念中,所谓“办好学校”就是建楼等这些可量化的目标,结果就忽略了不可量化的教育目标,如价值观等。
今天,张健来捐款,我们应该好好掌握这一契机重新反思何谓教育,何谓独中教育,及何谓“办好学校”。
黄集初毕业于台大历史系,曾服务于独中17年,后取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及博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