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不信
热门帖子
当今大马:论“非典型”双轨制:华教话语权的攻防
发表于 2017年9月29日 下午5点33分 更新于 2017年9月29日 晚上6点16分 刊登于: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96774 【天下未集】 这个课题可分两个层面来剖析,表层...
当今大马:再论关中争议
再论关中争议 原文刊登于《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33674 2013年6月22日 下午1点40分 【时政】天下未集 关于关中的议题,本人去年已写了一篇:《 第61所独中乎?——论...
独立新闻在线:论五岁入学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论五岁入学 2012年06月22日 12:20:59 pm 【有言不信/黄集初专栏】 本月4日,《星洲日报》报导教育部将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以在2015年开始,把儿童入学年龄从七岁进一步提前到五岁。如此重大的变动,在报...
2019年1月3日星期四
当今大马:生命自会找到出路—评小一至小三之废考
发表于
2018年12月19日下午4点43分
| 更新于
2018年12月19日下午5点05分
刊登于:
《当今大马》
【天下未集】
上个月教育部宣布从2019年开始取消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考试,并表示新的评估模式将焦聚于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塑造快乐的学习文化云云。社会舆论的倾向是赞成者居多,但也有不少置疑者的声音。赞成者多以快乐学习立论,而置疑者则以鞭策学生学习立论。
这里引述教育学原理及一些实证结果,以解一些家长及社会人士的疑惑。
首先,对评量的局限要有正确的认识。评量的基本用意是测量学生学习的成果,但不是所有课程所规定的培养目标都能测量出来;即使是可测的目标,以纸笔测验为手段的考试,也不一定能测量出来。
因此,如以考试为导向,考什么才学什么,很多没法以考试来测量的学习目标就会被冷落或放弃,那学生该学习的东西就会大大地减少,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这是鞭策论不足取之处。
培养非认知的能力
其次,成绩与成就的关系不是同一回事。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一般就是指人的智商,非认知能力是指人的气质、性格特征(请见下表)。
一般上,考试能测量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非认知能力。所谓成绩好只是说明学生的认知能力强,但影响学生未来成就的主要因素,反而是非认知能力,这是有实证研究的根据。所以,如果期望学生未来有很好的成就,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能力,也要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往往父母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因为,基本上只要孩子懂事了,就要开始培养,不能等到小学阶段才来培养。如果孩不小心习得坏习惯才来纠正就很费功夫了。总之,为了孩子的未来,教育不能只看到分数,也要看到分数以外的东西。
成绩好的标签效应
此外,孩子认知发展差异性大。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说,孩子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思期(2-7岁)、具体运思期(7-11岁)及形式运思期(11岁以上)。据此,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发展理应进入具体运思期的阶段,也就是具备学习算术四则运算的认知能力。
不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不是如此整齐划一,小学前三年还是有相当多(至少15%)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停留在前运思期,这意味着学习算术四则运算时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往往所谓的“学会了”,只是死记硬背而已。
这个阶段的成绩好坏其实与未来的成就并没太大的相关性。不过,成绩好坏所带来的标签化作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却是有极大的影响,特別是按成绩分班时。所以,这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注重非认知能力多于认知能力,也不宜按成绩分班。
这里补充说明下认知发展的快慢与认知能力的高低是两回事。认知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当然比还在第二阶段的孩子高;但是两人都同样进入第三阶段后,谁高谁低却是另一回事。这好比身材高的孩子打篮球时,当然比身材矮的孩子占尽优势;可是当两人都长得差不多高时,谁打得好就很难讲了。
校本评估非分高低
第四,努力比“聪明”更重要。由于教育部至今都没有公布替代方案的具体详情,造成学校和家长都有所担忧,因此希望教育部有具体的说明和指示。的确,大家第一次面对没有考试的教学模式,有焦虑感是正常的,但与其说需要教育部有具体的说明和指示,倒不如说我们对校本评估要有准确的认识。
校本评估的用意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要把学生分高低,所以,不存在公平性的问题。由于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评估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而不是学习的成果(“聪明”)。
这就是何以是“校本”评估,因纸笔测验的形式是测不出学生努力的程度,只能测出最后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努力程度是需要靠老师的观察。我们现在问题是过于重视学习的成果(考试成绩),也常以此来论断学生是否是聪明(考得好就赞他聪明),而勿略了学生努力的程度。
强调努力的用意,是因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是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后天因素),还是自己头脑不聪明(先天因素)。如是前者,则学生会继续努力,甚至加倍努力地学习;反之,如是后者,几次考不好,甚至一次考不好,就认定自己不够聪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是分两大部份,一是学习成果,另一是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那教师就进一步协助学生找出原因。如果是学习不得其法,那就要教他学习方法;如是一考试就紧张,那就要教他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如是太晚睡,那就要他吸取教训让日常作息有规律。以此类推,針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促进学习的评估,道理很简单,只是做起来就很烦琐。
快乐学习乃维持意愿
最后,快乐学习不是轻松学习。当一种教育原理成为口号,一方面固然能够让人简单易懂,但另一方面却往往失去其本意,“快乐学习”就是这样的情况。人们常把快乐学习理解成学得少,学得容易些等等,这是一种很大误解。
快乐学习的原意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多于学习成果,在维持学生的学习意愿上下功夫,让他们持续地有学习的动力,就算离开学校后,他们还是愿意学习。当然,做起来是不简单,比如教材的选择,对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太容易的教材,会让他们失去学习意愿;反之,对能力弱的学生来讲,太难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意愿。
因此,要维持学生的学习意愿,就要“因材施教”。这在实务至少有三样东西要考量:一、班级人数不能太多;二、教师要得到充份的信任与自主权(教材决定权);三、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
总体而言,小一至小三废是一项正确的决定,随之而来是各校要如何做出改变及调整。靠教育部统一的指南,其实是不切实际。因为(一)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二)每个学校收的学生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学校所面临的状况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弄出一个一刀切的指南,不是绑手绑脚,就是纯属参考。
各校应该发挥“校本”的精神,应用教师的创意,发展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把重担搬开(废考),相信老师、相信学生,生命自会找到出路,只是需要时间而已,这就是“校本”的真精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