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当代评论:釐清「以學生為中心」之誤解

刊出日期:2018-3-10
刊登于:《当代评论》
所謂「以學生為中心」,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思考整個教育制度要如何改變,才能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歷程。這種思考、這種改變當然是由大人們來完成,不可能交由學生處理。當然,要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必多講,統一課程、統一考試、統一進度就是三大關。若真的要落實,課程要有彈性,評量要多元化,而在教學上,要賦予教師更大的自主權。這三項都是大工程,彼此之間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極為不易。無論如何,把關鍵的觀念徹底弄清楚,絕對是教改成功的第一步,否則南轅北轍,終究徒勞無功。

【文/黃集初】
「以學生為中心」是教改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是在實踐過程中,常常不得其正解,淪為一句口號。其後,又盛行「學生為主體」的說法,但仍然面對同樣問題。
一般上,我們對「以學生為中心」有兩大誤解,一是所謂的「教師為中心」,二是誤解「學生為中心」就是讓學生為所欲為。以下詳論之。
首先將先討論「教師為中心」的說法。過往推動教改時,常把「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為中心」對立並舉,把過去的教學法概稱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云云。這樣的提法會讓一些教師產生情緒上的反應,認為他們過去的努力及犧牲被否定,也讓社會大眾對教師產生不良看法,其實不是很妥當。
事實上,「教師為中心」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呢?如果,只著眼於師生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課堂內,或許有些道理。但放到整個教育的現實中,顯然大有問題。
很簡單,只要考慮兩個基本問題,一、教師可以自己決定課程綱要嗎?二、教師可以自己決定考試綱要嗎?很顯然,別說是教師,連校長也無法決定。再進一步地問,教師可以自己決定教學進度嗎?比如說某班的學生跟不上而放慢進度?好像也不行,否則校內大考一來,進度沒趕不上,肯定會受責難。
從這些基本問題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從國家到學校,教師其實是相當弱勢,就算在學生面前也還不見得強勢,「教師為中心」的說法是高估了教師的實際處境。真的要概括過往的教育理念,或許用「大人為中心」這樣的說法會比較恰當。
其次,「學生為中心」是否等同讓學生為所欲為呢?這種誤解是源於過去教改的推動者,往往把「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為中心」對立起來,結果,導致出現否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所扮演之角色的聯想,進而延伸出所謂「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讓學生為所欲為的情緒性論調。
那要如何正確理解「以學生為中心」呢?一般上,「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多以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哲學為本。依據杜威的觀點,「以學生為中心」是要強調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否則無法發揮其功能及價值。因為,教育是持續不斷的歷程,學生會遭遇各種問題,也藉由個人直接或他人間接的經驗來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經驗也不斷累積,與此同時,既有的舊經驗也不斷受到修正。最後,在經驗不斷累積、重組與改造的過程中,學生擴充了知識與技能,增強了適應環境的能力,進而促進個人的整體成長。簡言之,學習是透過經驗,經驗則來自於生活。
杜威的觀點在教育實踐上有兩大啟示:一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與發現、二是因材施教。前者是基於學生的學習是透過經驗,是一種對學生原有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的動態歷程,這種歷程只能靠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不可能越俎代庖。後者則因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造成人人的學習歷程都不相同,所以,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必須因材施教。
因此,所謂「以學生為中心」,簡單講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思考整個教育制度要如何改變,才能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歷程。這種思考、這種改變當然是由大人們來完成,不可能交由學生處理。
當然,要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必多講,統一課程、統一考試、統一進度就是三大關。若真的要落實,課程要有彈性,評量要多元化,而在教學上,要賦予教師更大的自主權。
何以要賦予教師更大的自主權?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學校教育系統中,誰最了解學生?當然是教師,不可能是校長,更不可能是教育部的大人們。但在我們的教育行政體系中,教師往往最沒有話語權。更糟糕的是,不賦權予教師也就算了,反而引進績效管理,以強化對教師的管理。這種行政導向的管理方式,結果造成教師應付上頭多過面向學生,這種教改措施根本是背道而馳。
當然,真的要做到課程有彈性、評量多元化及教師賦權,每一項都是大工程,彼此之間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極為不易。不過,不管怎樣,把關鍵的觀念徹底弄清楚,絕對是教改成功的第一步,否則南轅北轍,終究徒勞無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