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诞生宣示马来民族化
学者感叹宪政精神被牺牲
2014年8月4日 上午10点46分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70505
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高级讲师许德发指出,马来亚联邦宪法在草拟阶段曾再三修订,最终为了捍卫族群利益而妥协了宪政精神,以致领衔负责起草宪法的李特也批评这是英联邦国家中最没水准的宪法。
许德发昨日在“重返马来亚:政治与历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道出李特宪制委员会在制订马来亚联邦宪法时,碰到马来王室与社会强烈反弹的事迹。
根据许德发所发表的《马来亚制宪过程与族群纠葛——一个宪政阙失的初步考察》,英国政府于1956年3月8日成立了以法律专才李特(Lord William Reid)为首的宪制调查团,依据《1948年联邦协定》以5大原则草拟宪制报告书。
制宪五大原则互相矛盾
这份协定获得各州苏丹与联盟(国阵前身)政府的同意,其5大原则是:
(一)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州与殖民地(槟城及马六甲)可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中央政府与州及殖民地之间,对宪法中指定的若干财政事项,设有协商机构;
(二)维护各州苏丹作为各州宪制统治者的地位与威信;
(三)由各州苏丹中选出一位联邦的最高宪制元首;
(四)建立联邦全境的共同国族地位;
(五)维护马来人特殊地位,及其他民族的合法利益。
不过,许德发认为,这5项原则互相矛盾,一边要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一边却要维护各州苏丹的地位;一边要建立共同国族,一边却要维护马来人特殊地位。
尽管如此,他继指,李特在收集了131来自英国、苏丹、联邦政府、联盟、全马华人社团、各政党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备忘录后,最终于1957年2月20日推出《李特宪制报告书》,而其内容“超越了这5大原则”。
没马来特权固打设时限
许德发(左图)说,宪制委员会鉴于过去签订的《1948年联邦协定》及所收集到的民调,将4项固打制(马来保留地、公务员、奖学金及准证)归纳在两项条文中,即联邦宪法第82条文及157条文。
但在同时,宪制委员会在宪法中,并没提及“马来特殊地位”,并规定须在15年后检讨上述固打制,期间更不可增加或扩大固打制名额。
许德发续说,宪制委员会既放宽公民权的申请,将马来文列为国语,也接受团体的建议,将华文与淡米尔文作为议会语文,长达10年。
“同时(宪制委员会)规定,政府通告、布告及其他文件,应该像过去一样,维持使用中文及淡米尔文。”
他说,宪制委员会也没规定将伊斯兰教列为官方宗教,同时并没赋权马来统治者保护马来人特殊地位。
委员会认为须折中方案
他指出,根据《李特宪制报告》,该委员会制定报告有2个前提,首先是确保国家有充分机会发展成为团结、自由及民主的国家;第二是方便国家开发和维持人民的生活水准,并将检讨历史和现今社会经济情况,以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项(前提)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疑问,是典型的民主宪法原则。第二项是,李特委员会已经意识到,国家是需要调和及折中,很多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他表示,李特宪制报告书意识到,马来特殊地位与民主政府之下的普遍国民存在矛盾,因此将马来特权及议会语文等难以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设下“暂定协议”(modus vivendi),规定这些权益在一段时间后就要消失。
王室马来社会强烈不满
惟他继指,李特宪制报告书引起反弹,马来社会及马来报章口径一致批评“15年条款”,苏丹也不满本身的权力减少,就连大马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也颇有微言。
“东姑(阿都拉曼)也在(马来亚)独立前讲过,应该要在英国政府把国家主权归还给马来人之后,马来人才决定要不要赋予公民权。”
许德发解释,从东姑阿都拉曼的说法可窥见,马来民族假定马来亚是“马来人的马来亚”,而在马来民族主义的论述下,马来民族认为本身是具有制宪权的民族,并不认为其他民族有相等的地位。
报告书四成内容被修改
他继指,经过几个月的谈判后,《李特宪制报告书》遭大幅修改至少40%,无限期保留马来特权、取消了华文及淡米尔文作为议会语言10年的条文、将伊斯兰教列为官方宗教等。
“这些都可以说是把联邦宪法,回归到《1948年联邦协定》的老路。”
他说,联邦宪法本来是要宣示宪政(constitutionalism)精神,但马来亚的联邦宪法最终是宣示了国家“马来民族化”的本质。
他解释,广义而言,宪政是奠定宪法运作基础的实践机制,狭义就是明确界定,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作为立宪精神。
与马来亚宪法撇清关系
许德发说,在《李特宪制报告书》大幅修改后,虽然英国朝野质疑宪法中不公平的公民权,但英国政府认为,由于联邦宪法已谈论许久,已经无法重新回到谈判桌上继续谈判。
因此,他说,作为英国国会上议员的李特,就在英国国会与这份联邦宪法划清界限。
“他说,‘为了维护其他同僚的良好名誉,我必须宣示,我对这份(马来亚联邦)宪法,不负任何责任’。而且,这份宪法,是英联邦宪法中,最不具水准的宪法’。”
“《李特宪制报告书》有提到基本人权,包括言论和结社权,必须在‘合理理由’下才可以受限,但我们马来西亚宪法,将它改成‘国会可以立法限制,而且无需具备合理理由’。”
马来亚社会少讨论宪法
他点出,马来亚社会当时没有太多人讨论修改版本的联邦宪法,也鲜少有人关注到联邦宪法的宪政不足,而华社在仅要维护族群权益的情况下,抬出人权宣言来谈论联邦宪法的普遍人权。
他说,当时的华社与马来社会,是抱着“保障策略”来看待宪政,确保自己的权益获得保障。
但他表示,华社当时并不知道,宪政权力其实和人权保障是同一回事,也没关注到任何限制政府权力的主张。
他举例,中国宪政大师张君励曾于1952年3月14日,前来马六甲会见马华首任总会长陈祯禄,而张君励只是告诉陈祯禄捍卫华人权益,而非捍卫宪政。
“一个宪政大师来到马来西亚,竟然谈华人权益,而不谈宪政。这可以说明,宪政主义到了马来西亚,在各族群权力搏斗激烈的情况下,这就是说明了宪政主义在马来西亚必然的下场。”
热门帖子
-
发表于 20 2月 2019, 11:50 中午 | 更新于 20 2月 2019, 12:05 中午 刊登于: 《当今大马》 【天下未集】 华教新论述建构的必要性有外在环境的因素,也其内在理路的因素。外在环境因素方面,自2008年之308大选后,在政治...
-
(宽柔中学)董事会的建楼逻辑分析( 6 ) 流失率与收生人数 董事会说如在全日制的情况下,“每年招收 1,200 新生, 6 年就有 7 千多名”。显然,这种计算法是没有考虑在校生的流失率。 1. 流失率是每所学校都会面对的问题,只是严重与否,而从中可以...
-
第四天行程(29/09/2016) 早上 在港大,首先是程介明教授替我们为几天的行程做个小结(前三天的行程,程教授全程跟隨我们)。过后,听取罗陆慧英教授的报告,陆教授是资讯科技教育的专家。 1.程介明教授的谈话摘要: 香港的民间活力强,有各式各样的教育团体,协助推...
-
转载:国小推广华淡语 应先解决师资的问题 2014年3月5日 傍晚5点54分 http://www.malaysiakini.com/bulletin/256155 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王鸿财认为,教育部若要重新在国民学校推广华淡语班,绝不能将原属华小的...
-
2012年5月22日 · 分享对象: Senarai Menteri Pelajaran Malaysia: 1 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1955 - 1957 2 Mohamed Khir Johari...
-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第61所独中乎?——论关丹中华中学 2012年08月25日 08:46:29 pm 日前,隆中华手上的批文在林放的部落客全面公开,让我们对关丹“变种独中”的争议有一更清晰的了解。 【编按:根据《中国报》2012...
-
第61所独中乎?(补编)--历史协议论 原文刊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2.php?n=26520 作者/黄集初 2012年08月30日 05:56:35 pm 自上篇《 第61间独乎?--论...
-
第一天的行程是参访培侨小学,而且一整天都在培侨小学。 或问为什么参访小学,且要花整天的时间? 起始是因程介明教授的大力推荐,而我的想法是香港教改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年推进,到今年(2016年)第一批教改下的大学生毕业了。所以,到小学看看,会更清楚明白香港教改理念及实践的...
-
东方:建议设各族母语学校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99668%3A&Itemid=113 2014年2月12日 国內 ...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当今大马:数理英化之后的语言政策
当今大马:数理英化之后的语言政策
2014年7月16日 上午11点00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68857
数理英化之后的语言政策
—2014年华研双年会侧记(一)
【时政】天下未集
在6月20日至21日,华研假精英大学理工与艺术学院举行第2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本届除了2个主题、5个专题演讲外,还有分组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论文探讨的课题以历史类为大宗,共有23篇,包括了地方史、马共、人物等;其次为马华文学,共有17篇,其中有3篇是日本马华文学的研究。再来依序是教育类7篇,认同与族群6篇,文化艺术与价值6篇,宗教信仰、语言与文字、媒体与经济则各3篇,合计共68篇。
如以华文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次双年会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以下的论文所提出的问题、论点及视角,是值得华教工作者关注及讨论。有关的论文如下表:

在上述的11篇论文中,我这里只集中讨论陈耀泉、黄进发及王国璋的论文,因这三篇论文都不约而同的讨论到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特別是数理英化政策被废除后语言政策的变化。以下是三篇文的重点摘要:
华教总是被动回应
陈耀泉的论文剖析了自独立以来,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华教的抗争。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从1957年起至1990年代;第二阶段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从1990年代至2009年;第三阶段则为“巩固国文,强化英文”。
第一阶段的动力是来自内在的需求,即马来国族主义,其具体表现在《拉萨报告书》中的“最终目标”;第二阶段的动力是来自外在的需求,即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前一阶段语言教育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即年青一代的英文水平不足;而第三阶段的动力又是来自马来国族主义,具体表现在《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
在每一阶段,华教总是处于被动回应的处境。針对华小国文课标与课时问题,陈耀泉的论文大量引用语言学家的意见,认为对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是不利的,最坏的情况是双半语(semilinguals)的现象,即每种语言只有表面上的流畅,但沒有一种语言可以很好地从事深度抽象认知的工作。提升学生国语水平较好的方案应是保留预备班,并改善其课程设计及强化相关的师资。
马来文的去国民化
黄进发论文的精要是马来语的去国民化。黄进发的论文看似与华文教育无关,但如要探索语言政策背后的语言信仰,就不能只看语言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要观察在其他领域的形态是如何。阿拉禁令,这一宗教领域的课题确实反映了有关当局在语言信仰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黄进发指出阿拉禁令看起来是宗教课题,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族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标志着马来文从“国民化”到“去国民化”,从柔性同化的工具到族群边界加固的标志。
黄进发也提醒了大家忽略一件事,那就是1946年的论争,即“如果少数/后来族群拒绝被同化,他们有没有权利要求与多数/先来族群平起平坐?”。论争的结果就反映在1946年“马来亚合邦”(Malayan Union)的夭折,及1948年的“马来亚联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成立;前者为“马来亚人的民族国家”,后者为“马来人的民族国家”。
黄进发点出马来文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英语,也断言纵使“英文教数理”政策被取消,马来文独尊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马来文的去国民化,黄进发认为这“代表党国体系议程的改变,从雄心勃勃要以语言来同化少数族群,到斤斤计较要以宗教垄断语言,以避免宗教控制人心的能力受到挑战”。在这样的变化下,华社要如何应对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语言信仰与实践分歧
王国璋的论文是讨论数理英化政策废除后,三语地位及功能消长的趋势。他引用了博纳德斯坡斯基对语言政的定义作为分析的框架,即语言政策有三个组成部分:语言信仰(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及语言实践。
语言信仰是指对语言本身和语言使用“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信念;语言管理即是一般人认知中的狭义语言政策,通过各种对语言干预、规划或管理的方法来改变或影响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语言实践是指民众在日常生活里实际的语言行为。
以上述的分析框架来检视马来西亚的语言生态,就会发现马来西亚的问题是出自语言信仰、语言管理及语言实践这三个层面,都不一致。有关当局的语言信仰上是由独尊巫语走向巫英双语,而社会的语言实践则一直都是多语并行,而有关当局的语言管理就在这两者寻求一个折衷点,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华社的顽抗拒变。
三语中,英语是最为强势,虽在70年代至90年代间受到压制,到最终还是挟着全球化的势头回归,迫使马来西亚的语言信仰不得不由独尊巫语走向巫英双语并重,导致英化数理政策的出台,后虽被废除,但英语的地位已不可动搖了。
华语在华人心中语言使用的顺位,是低于英语,却显然高于马来语,特別是在大中华经济圈崛起后而愈受青睐。马来语的象征地位及其文化价值虽受到政府极力的维护,但其实用性却有被英语代之的意味,因此极可能沦为一相对低阶的语言,语文功能将进一步萎缩。其中一个因素是,相较于英语和华语,马来语缺乏“外部资源”。
独尊巫语时期已过去
综观这三篇论文,都不约而同的探讨后数理英化政策时期大马的语言政策,剖析了其背后各种语言信仰的角力,也都明确地提出独尊巫语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制定政策者的语言信仰已转向巫英双语并重,这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语言信仰在语言管理上落实下来,就形成“巩固国语,强化英语”的语言政策,并且还继续强调马来文是团结的语文,且将强化为知识的语文;但在语言实践上,却有很大的落差。
黄进发用“去国民化”来概括整个阿拉禁令课题下的语言政策时,这背后就意味着马来语也开始去“国民团结”化。要知道,一路来有关当局独尊马来语的最大理由是为了国民团结,而国民团结也是有关当局制订教育政策及措施的重要理据之一。现在《小学标准课程》(KSSR)下,提升华小及淡小的马来文课纲程度及增加课时的措施就是以“国民团结”为理由。在这里就看出有关当局在语言实践上的不协调。
在马来文作为知识的语文上,有关当局的作法也是背道而驰。黄进发举了两个案例,一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另一是加拿大穆斯林女同性恋者伊尔莎曼吉(Irshad Manji)的《阿拉,自由与爱》。这两本书的英文原版在马来西亚推行时,都未遭遇任何问题,但前者的印尼文版及后者的马来文版却被禁。马来语文的“外部资源”本已不足,现在又要成为监控思想的工具而固步自封,如此,马来文要如何成为知识的语文呢?
“巩固国语”成空话?
以上是执政当局的作为,而民间呢?王国璋引用了阿末尤索夫(Ahmad Mohd Yusof)等人的一份針对国內金融界和銀行语文使用的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对内对外的会议语言、公文书写或商务沟通,马来文的实际使用情况都极不理想,英文的优势则甚为明显。
依族群背景来看其相联,不意外地,非巫裔的马来文使用率是远低于巫裔。较意外的是巫裔的马来文使用率也没有想像的高,而且越高位阶,使用率就越低。请见下表:

这是一份1993年进行的调查,在经历了数理英化政策后的今天,马来语文的使用情况应该是更不符合执政者的语言信仰。所以,所谓的“强化英语”,到最后会不会使“巩固国语”成为一句空话呢?
形势有变,攻守应变
当国家的语言信仰出现“典范转移”或搖摆的当儿,我们看回华社的处境又如何呢?陈泉耀很直接了当的指出,数理英化政策废除不是华社之功劳,而是马来国族主义者激烈反对的结果。这结合王国璋对华社为华语地位抗争的心态转变的观察,即从1960年代侧重“争取平权”,到1970年代以降转为“抗拒同化”,是很意思的。前者是一种进取的心态,而后者是一种退守的心态。就攻守进退本身而论,是没有对錯可言,必须结合当时的形势变化,才能有正确的评断。
但当形势有变时,攻守之道当然也要隨之而变。现今华社的问题就是在长期抗拒同化的斗争中,陷入一种定势思维里,以致在抗拒同化上是极其激情而有极大动员能力,但在争取平权上则视野局限、迟猶不决而开创性不足,于是条件反射式反应多于前瞻性的思考。所以,黄进发在论文里质询华社在阿拉禁令的课题有何回应时,华社怎么会有回应呢?在长期抗拒同化的心态下,怎么想到会有一天党国以宗教监控来退守自保呢?就算在針对数理英化政策的抗争上,也只是力保华小不变质,又怎么会想到政策竟然会有被废除的一天呢?
自308后迄今,国內形势剧变,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如持续以过去局限的经验及僵化的意识形态来面对当前的变局,不要说如何应对,就算如何理解也是一大问题。如此情况下,就显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这三篇论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后英化数理时期有关当局的语言政策,进而思索如何应对之策。
2014年7月16日 上午11点00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68857
数理英化之后的语言政策
—2014年华研双年会侧记(一)
【时政】天下未集
在6月20日至21日,华研假精英大学理工与艺术学院举行第2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本届除了2个主题、5个专题演讲外,还有分组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论文探讨的课题以历史类为大宗,共有23篇,包括了地方史、马共、人物等;其次为马华文学,共有17篇,其中有3篇是日本马华文学的研究。再来依序是教育类7篇,认同与族群6篇,文化艺术与价值6篇,宗教信仰、语言与文字、媒体与经济则各3篇,合计共68篇。
如以华文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次双年会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以下的论文所提出的问题、论点及视角,是值得华教工作者关注及讨论。有关的论文如下表:
在上述的11篇论文中,我这里只集中讨论陈耀泉、黄进发及王国璋的论文,因这三篇论文都不约而同的讨论到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特別是数理英化政策被废除后语言政策的变化。以下是三篇文的重点摘要:
华教总是被动回应
陈耀泉的论文剖析了自独立以来,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华教的抗争。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从1957年起至1990年代;第二阶段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从1990年代至2009年;第三阶段则为“巩固国文,强化英文”。
在每一阶段,华教总是处于被动回应的处境。針对华小国文课标与课时问题,陈耀泉的论文大量引用语言学家的意见,认为对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是不利的,最坏的情况是双半语(semilinguals)的现象,即每种语言只有表面上的流畅,但沒有一种语言可以很好地从事深度抽象认知的工作。提升学生国语水平较好的方案应是保留预备班,并改善其课程设计及强化相关的师资。
马来文的去国民化
黄进发论文的精要是马来语的去国民化。黄进发的论文看似与华文教育无关,但如要探索语言政策背后的语言信仰,就不能只看语言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要观察在其他领域的形态是如何。阿拉禁令,这一宗教领域的课题确实反映了有关当局在语言信仰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黄进发指出阿拉禁令看起来是宗教课题,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族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标志着马来文从“国民化”到“去国民化”,从柔性同化的工具到族群边界加固的标志。
黄进发点出马来文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英语,也断言纵使“英文教数理”政策被取消,马来文独尊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马来文的去国民化,黄进发认为这“代表党国体系议程的改变,从雄心勃勃要以语言来同化少数族群,到斤斤计较要以宗教垄断语言,以避免宗教控制人心的能力受到挑战”。在这样的变化下,华社要如何应对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语言信仰与实践分歧
王国璋的论文是讨论数理英化政策废除后,三语地位及功能消长的趋势。他引用了博纳德斯坡斯基对语言政的定义作为分析的框架,即语言政策有三个组成部分:语言信仰(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及语言实践。
语言信仰是指对语言本身和语言使用“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信念;语言管理即是一般人认知中的狭义语言政策,通过各种对语言干预、规划或管理的方法来改变或影响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语言实践是指民众在日常生活里实际的语言行为。
以上述的分析框架来检视马来西亚的语言生态,就会发现马来西亚的问题是出自语言信仰、语言管理及语言实践这三个层面,都不一致。有关当局的语言信仰上是由独尊巫语走向巫英双语,而社会的语言实践则一直都是多语并行,而有关当局的语言管理就在这两者寻求一个折衷点,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华社的顽抗拒变。
华语在华人心中语言使用的顺位,是低于英语,却显然高于马来语,特別是在大中华经济圈崛起后而愈受青睐。马来语的象征地位及其文化价值虽受到政府极力的维护,但其实用性却有被英语代之的意味,因此极可能沦为一相对低阶的语言,语文功能将进一步萎缩。其中一个因素是,相较于英语和华语,马来语缺乏“外部资源”。
独尊巫语时期已过去
综观这三篇论文,都不约而同的探讨后数理英化政策时期大马的语言政策,剖析了其背后各种语言信仰的角力,也都明确地提出独尊巫语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制定政策者的语言信仰已转向巫英双语并重,这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语言信仰在语言管理上落实下来,就形成“巩固国语,强化英语”的语言政策,并且还继续强调马来文是团结的语文,且将强化为知识的语文;但在语言实践上,却有很大的落差。
在马来文作为知识的语文上,有关当局的作法也是背道而驰。黄进发举了两个案例,一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另一是加拿大穆斯林女同性恋者伊尔莎曼吉(Irshad Manji)的《阿拉,自由与爱》。这两本书的英文原版在马来西亚推行时,都未遭遇任何问题,但前者的印尼文版及后者的马来文版却被禁。马来语文的“外部资源”本已不足,现在又要成为监控思想的工具而固步自封,如此,马来文要如何成为知识的语文呢?
“巩固国语”成空话?
以上是执政当局的作为,而民间呢?王国璋引用了阿末尤索夫(Ahmad Mohd Yusof)等人的一份針对国內金融界和銀行语文使用的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对内对外的会议语言、公文书写或商务沟通,马来文的实际使用情况都极不理想,英文的优势则甚为明显。
依族群背景来看其相联,不意外地,非巫裔的马来文使用率是远低于巫裔。较意外的是巫裔的马来文使用率也没有想像的高,而且越高位阶,使用率就越低。请见下表:
这是一份1993年进行的调查,在经历了数理英化政策后的今天,马来语文的使用情况应该是更不符合执政者的语言信仰。所以,所谓的“强化英语”,到最后会不会使“巩固国语”成为一句空话呢?
形势有变,攻守应变
当国家的语言信仰出现“典范转移”或搖摆的当儿,我们看回华社的处境又如何呢?陈泉耀很直接了当的指出,数理英化政策废除不是华社之功劳,而是马来国族主义者激烈反对的结果。这结合王国璋对华社为华语地位抗争的心态转变的观察,即从1960年代侧重“争取平权”,到1970年代以降转为“抗拒同化”,是很意思的。前者是一种进取的心态,而后者是一种退守的心态。就攻守进退本身而论,是没有对錯可言,必须结合当时的形势变化,才能有正确的评断。
自308后迄今,国內形势剧变,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如持续以过去局限的经验及僵化的意识形态来面对当前的变局,不要说如何应对,就算如何理解也是一大问题。如此情况下,就显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这三篇论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后英化数理时期有关当局的语言政策,进而思索如何应对之策。
燧火评论:華文師資調派評議
燧火评论:華文師資調派評議
July 15, 2014
第二教育部長依德里斯朱索才是解決依大師資不當調派的關鍵人物。但在過程中,教育部把負責高教事務的葉呈娟推出來,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純為擋箭牌而已。事件雖然暫告一段落,有人也難免會歌功頌德一番,但從整個過程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及有所警惕,絕不能就此聽之任之就算了。
【文/黃集初】
今年6月18日,霹靂州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UPSI)中文組教育系的40名學員被調派到全寄宿中學和技職學校執教的事件見報後,就成為華社關注的焦點。事件最後以重新調派回國民型中學或國民中學,暫告一個段落,但不代表類似的事件不再重演,所以,我們必須對此好好檢討。以下提出幾點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課程設置:
首先,要區別「第一語言教學」(簡稱「一語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簡稱「二語教學」)的不同。前者是針對目標語為母語的教學法,後者則是針對目標語為非母語的教學法。其次,現在的情況是,華小的華文科和國中的華文科,是以「一語教學」的原則來設置,而國小的華文科則是以「二語教學」的原則來設置。目前為止,國中還沒有以「二語教學」的原則來設置的華文科。在公共考試裡的華文科,不管是UPSR、PMR(剛廢除),及SPM,都是依據「一語教學」的標準來出題。
其中,國小華文科是出自前首相阿都拉.巴達威的建議及推動。原本的構想是把華小的華文科搬到國小去,即5節課及「一語教學」的華文科。其動機就是希望國小能成為各族家長的首選學校,久而之之,華小就可「自然死亡」。結果,當然是行不通,其中的最大的原因是在國小是以巫裔學生為主,修選華文科者自然是以巫裔學生為多,而華文又非巫裔學生的母語。所以,實行多年後,轉為務實地以「二語教學」的原則來重新編排國小華文科的課本,且改為3節課,其課程的定位是「口語溝通」。
至於國中,有統一課本及公共考試上的華文科完全是「一語教學」。二語教學的國中華文科基本上是各校各師各法。所以,有關的教師調派到全宿寄中學及技職學校,面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況。在師訓所學的教學法,基本上是用不上,一切重新開始。而所教的學生的起點也極可能不一致,有的可能在國小有修華文科,有的就沒有,有的甚至是在華小畢業的非華裔學生。這種情況下,對有關的教師固然不公平,對修選的學生也同樣地不公平。
二、學校需求:
那有關的全宿寄中學及技職學校是否有學習華文的需求?還是教育部有關單位真的是亂調?據了解,一路來有關的學校是有學習華文的需求,特別是全宿寄中學,因為它們都是精英學校,有家長還是希望他們孩子能學習華文,以迎合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有的學校還自行編制了自己華文科的教材,反正沒有公共考試的壓力,怎麼編、怎麼麼教都行,但效果如何則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下,教育部也鼓勵學生除了國英文外,也學習第三語文,其中一門語言就是華語。所以,在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推動下,有關這方面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據聞,教育部也準備正式設置一門課,列為公共考試科目之一,稱之為「國際語言」。以華語為例,就會出現「國際語言(華語)」類似的字眼。
上述發展趨勢,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反對,甚至應該樂見其成,只是在執行就有點搞不懂教育部有關官員腦袋在想什麼。按照專業的常規做法,應該是在課程上編制一套標準的二語水平的華語課程綱要,在師資培訓上也要有計劃地培訓出一批懂得「二語教學法」的二語華文師資,這才是正途。可是,現在教育部的做法,似乎完全沒有「一語教學」和「二語教學」的概念,只要是華文教師就行了。一般學校如受限於資源的不足,要教師邊教邊學,或許情有可原,但教育部是有足夠的資源及人才,卻如此不專業,不止是貽笑大方,簡直是誤人子弟。
三、責任歸屬:
葉呈娟是否要負責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這件事情是否是歸她管。查過去報章資料,葉呈娟是負責高教事務,所以,中學教師調派這件事不是她的職責範圍內。那何以要怪責她呢?就只是因為她是華人而已嗎?其實,開始時,教總等也只是把茅頭對著整個教育部,倒沒有針對葉呈娟而來。直到6月27日,葉呈娟辦公室通知教總,這些教師不會調回國中來教華文,她才成為焦點人物。顯然,教育部是把葉呈娟當作擋箭牌。
到了7月10日,媒體報導內閣會議議決這些教師可以調回,其中有一段很關鍵的訊息,就是「魏家祥和第二教長依德里斯朱索討論後,調派問題獲得解決」。由此可知,第二教長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所以,就算見不到第二教長,也應該是去找第二副教長,一位印裔人士——卡馬拉納登,而非第一副教長拿督葉呈娟。所以,再重覆一遍,教育部把葉呈娟推出來,根本就是沒有誠意解決問題,純為擋箭牌而已。所以,再有類似的事件,應該直接去找第二教長,或者印裔第二副教長。反正,現在華裔都可管印裔事務,為什麼印裔不可以管華教事務呢。更何況葉呈娟也不懂華文,也沒差多少。
四、華文資格:
在這次調派事件裡,華文資格還不是問題。但從這次事件中,教育部相關官員所反映出來的思維,卻我不得不對「華文資格」未來的定義有所警惕。因為,反是委派到華小的非語文科教師和國民型中學的行政人員,尤其是校長,我們都堅持要具有「華文資格」,所以,「華文資格」是華小和國民型中學的一道重要的防線。
什麼是具有「華文資格」?按現行的規定,是指具有「SPM華文科優等」的資格。這一句話裡,有兩個要件,一是「SPM華文科」,二是「優等」。這裡要特別提醒各位的是SPM華文科是一語水平,不是二語水平。近聞,有一批沒有華文根基的非華裔學生派到中國北京接受一年的華語培訓,請問這些學生學成歸來,是否可以視為具有「華文資格」,即去中國北京鍍了一層「金」回來,就可以等同於「SPM華文科優等」呢?
為了因應這種可能出現情況,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一語」和「二語」的觀念,而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都是「二語教學」,而漢語水平考試(HSK)測試的對象是母語非漢語者。所以,二語教學的漢語水平考試可以等同於一語教學的SPM華文科考試嗎?據與一位中國教授的了解,他依據與馬來西亞學生接觸的經驗,直接了當告訴我,漢語水平考試根本測試不出馬來西亞學生的漢語水平,對馬來西亞華裔生來講,漢語水平考試太淺了,隨便一個去考,都是6級(最高級)。
在《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裡,有提到第三語言的教學目標是到達《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的獨立使用者(Independent User)的水平,即B1和B2水平。這對應到漢語水平考試是什麼水平呢?經網路查詢資料後,歸納成下表供參考:
從上表可知,所謂的獨立使用者的水平,就相等於漢語水平考試的3級和4級。由此可推測,全寄宿中學及技職學校的華文班大概是什麼樣的水平。
總之,事件雖然暫告一段落,有人也難免會歌功頌德一番,但從整個過程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及有所警惕,絕不能就此聽之任之就算了。
星洲:校長職工會:落實後解決90%問題‧可緩和校長退休空缺
校長職工會:落實後解決90%問題‧可緩和校長退休空缺
2014-07-15 16:27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15日訊)全國校長職工會總秘書王仕發指出,教育部準備開放DG41/DG44/DG48的教師(exPPPLD)有機會受委成為小學校長的措施,長期來說是好的,能解決多名校長即將退休的問題。
他在接受星洲日報詢問時說,雖然說很多小學教師在唸完大學後,級別已經達到DG41/DG44,但由於他們之前都未持有“全國教育領導者專業資格課程”(NPQEL)或“全國校長專業資格課程”(NPQH)的文憑資格,因此也不能受委為小學校長。
他相信,一旦教育部落實這項措施,90%的校長空缺將會由目前小學的副校長頂上,因為只有副校長才持有“全國教育領導者專業資格課程”或“全國校長專業資格課程”的文憑資格,教師佔非常少數。
但他說,任何有意申請晉升為校長的副校長,也必須通過面試,並不一定能夠通過。
他說,今年全國華小有約200名校長退休,明年則將有150名。
他認為,教育部這項新措施,有助於解決多位華小校長將在今、明兩年退休的問題。
新措施打擊機會
DG32及DG34教師或影響擢升
另一方面,王仕發也擔憂,教育部擢升DG41/DG44/DG48級別的副校長或教師為小學校長的措施,將影響目前還是DG32(微型小學)及DG34級別的教師或副校長擢升的機會。
他說,這些副校長或教師已經在小學服務多年,同時也在等待擢升為校長的機會,但教育部此舉將直接打擊他們的機會。
他指出,職工會的立場是,教育部必須去糾正過往不正確的制度,目前很多華小的副校長或教師的級別,都已經在校長之上,但是在校內卻需要聽命於校長。
“當然,校內的行政運作依然是以正式職位(Hakiki)來區分,就算副校長或教師的級別高於校長,他們還是必須依據校長的指示來辦事。”
目前小學教師多
具大專資格
他說,根據過往條例,DG41/DG44/DG48的教師(exPPPLD)或是級別DG41或以上的大專資格教師(PPPS)是不能受委成為小學校長,除非有關教師是在接獲校長委任狀及出任校長後,才進修考取大學資格,同時繼續擔任小學校長,那則另當別論。
但他說,隨著時代改變,現在幾乎所有的小學教師都已具備大專資格,反而是很多小學校長仍只是持有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MCE)或同等資格的文憑。
他認為,這至少也能解決小學校長與校內副校長和教師的級別高低不均的問題。
此外,王仕發也認為,隨著教育部的這項宣佈,相信很多DG41/DG44/DG48的教師(exPPPLD)將有意報讀“全國教育領導者專業資格課程”或“全國校長專業資格課程”的文憑,以便日後有機會申請擢升為校長。
但他也說,上述兩個課程每一期的學位有限,報名後還得“排隊”等候錄取。
另外,教總主席王超群也認為,教育部這項新措施,將能有助於解決眾多校長即將退休的問題。
他說,砂拉越目前已經有多所華小是由沒有華文資格的校長掌校。
因此,他相信,教育部這新措施將能解決上述問題。
(星洲日報/報道:許良波)
转贴:光华:非华文组教师何去何从?
光华:非华文组教师何去何从?

文:云欣
正当各大媒体与华社正注意着115名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毕业生被派到技术中学,全寄宿学校或小学的同时,大家是乎忽略了还有一群同样遭遇的准教师面对着被调派到小学执教的命运。我们这24位准教师是非华文系,当中包括了物理、化学、数学、科学、英文、生活技能、美术等等。正因涉及人数太少,无法得到教育部的关注。该向谁反映这问题?自从得知会被调派到小学,我们连日奔波,却四处碰钉子,无人相助,从之前的愤怒,到了深感懊恼最后演变成沮丧。谁愿意帮助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组织可以协助我们。教总让我们重燃希望又再度失望只因教总也爱莫能助,因无法掌握其他科系的数据,整个局势占了下风。
教育部掌控所有的数据,所有事情都是他们说了算。当今执政的华裔部长声称力不从心,只因没有教育方面的职权,无法帮助我们。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届学哥学姐也面对同样的局面,那届涉及的人数共有98人。至今他们还是希望调派回国中,几年来苦苦等待了无音讯,令人心酸。大学里,苦苦熬了四年主修和副修的科系,不知多少个熬夜的日子,好不容易顺利毕业,毕业后又无法得到调派。苦等了一年,终于春天来了,等到了政府的调派,换来的却是如此的“惊喜”。教育部强制性的硬要我们去小学执教。尽管在面试之前已签下不同意到小学执教,教育部也可不当一回事,一手遮天,索性就来个要去就接受,不然就辞职的回应。
说是教育部为了解决华小师资问题而委派我们中学资格的准教师去解决华小师资问题,表面上好像立下大功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如此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试问有用心在解决问题吗?如此一来,是不是意味着接下来的学弟学妹也将面临同样的遭遇。如此不理智的做法,有违准教师意愿而且把我们逼去了墙角。不接受就丢了饭碗,接受了就得一辈子待在无法发挥专长的领域。
令人气愤的是,有关当局口口声称国中没有空缺,但却可以让其他种族顺理成章的到国中执教。我们这24位非华文组的同科系友族同学都到国中执教。将心比心,如此的荒唐做法,如何服众?纵使我们不是到国中执教华文,但在国中也需要华裔教师在支撑着整个华文学会的运作,或是让华裔学生有个咨询的对象。无形中在国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华社是乎忽略了这点。在国中执教的华裔老师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已经有了一定的年纪。再这样持续下去,国中看来只剩下教华文的华裔老师,并没有其他科目的华裔老师了。奈何,现实的残酷,我们只好先去报到,等待日后的“奇迹”,否则将会失去这难得的教师资格。这漫长的等待,我们最终只能成为教育的受害者。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东方上电台:解析初中三评估
东方上电台:解析初中三评估
专题 2014年7月4日
蔡青翰 报导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25547:&Itemid=203
隨著我国在今年4月落实新校本评估,而初中三评估(PT3)將会取代著重考试的初中评估考试(PMR)制度。
初中三评估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的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
国文和英文將以口试和笔试进行、史地科改以作业、实践、简报、实地考察及案例研究进行,其他语文科、数学、科学及生活技能则继续以笔试进行。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与初中评估考试不同的是,初中三评估新模式在国语和英文科方面纳入口试和听力测试,歷史和地理科方面则变成以案例研究进行。
「国文与英文科以笔试和口试进行评价。口试分为口语评价和听力。」
李彩凤解释,歷史科方面,学生以作业评估为主,每个考生的题目都是一样的,他们允许在课堂上进行討论,但必须要呈交个人撰写的报告。所有报告必须在6节课(240分钟)內完成。
可事先收集资料
她续称,从本周开始至7月18日是史地两科的评估,学生这两周仍照常上课,只是在歷史和地理两堂课上,老师会提供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完成报告。
按照计划,考生可事先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管道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评估期间把资料带到教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他们在报告中还需要掌握撰写参考书目和引述的技巧,避免被视为剽窃他人作品。
「歷史和地理科会有各种评估方式,例如作业、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2014年考试局定下歷史和地理这两科的评价方式为案例研究。」
她指出,中三评估是终结性评价,用以评估学生在初中的学术表现,题库將由考试局统一发出,也可以作为各所中学年终考试的评估。
「考试局负责初中三评估的擬题,评阅指南、实行指南及品管指南,也实施PT3的品质管理。」
李彩凤说,校方需按照考试局所擬定的实行指南及品管指南,负责进行试卷的准备、评估的行政工作,评阅试卷和初中三评估成绩的报告。校方也实施PT3的品质管理。
初中三评估以A(特优)、B(优等)、C(可)、D(尚可)、E(弱)、F(极弱)等级作为成绩报告。与初中评估考试一样,初中三评估的评价范围仍然是根据初中一至初中三的课程大纲的总目標、教学目標和教学內容。
她解释,我国教育部在推动校本评估制度时,是评估一名学生的智力、情感、生理和心理因素,从而刺激学生的个人潜能发展。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参与度,我们就可以平衡和准確掌握学生的潜能。」
她介绍,校內评估可分为学术与非学术性两个类別,学术性是指校本评估,非学术类则包括心理测验、运动测试、课外活动的评估。
李彩凤说,语文科、宗教和生活技能都是以笔试进行。笔试的日期已確定在今年10月12日至17日进行。各校可在这个期限內自行决定各科考试日期。
官员抽样调查 评分標准一致
校本评估顾名思义是由校內的教师自行评估校內学生的表现,此举是否会引起「偏颇」或为了提高学校整体表现而出现「分数调整」的情况?
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解释,考试局会在考卷评阅期间安排调节员到各校进行抽样调查,由第三方人士鉴定所有评阅教师在批改时的標准是否一致。
她解释,一名调节员必须要负责调节5所学校,他將在评阅期间前往这5所学校视察及抽样调查一些考卷。一旦发现两所学校的分数差距太大,將对分数进行协调。这个程序是確保教师评分的一致性。
「学校要安排老师批改考卷,考试局则安排调解员,根据考试局设定的標准协调分数。」
她指出,初中三评估的品质管理责任由考试局和各校校方承担,校方需按照考试局所擬定的实行及品管指南,负责进行试卷的准备、评估的行政工作,评阅试卷和初中三评估成绩的报告。
考试局分別在今年5月和6月进行组卷练习及评阅联系,参与的教育部官员及中三教师將近7万人。涉及的中三教师达6万3649人。
根据教育部发出的指南,调解员须抽取评阅教师批改的考卷的10%或10份作品,確保教师在批改时按照標准。若调节员批改有关学生的成绩与原教师批改的成绩超过5%,教师必须检討其批改方式;若超过25%,评阅教师须重改考卷。
独中生报考无需考史地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华文独中学生可报考初中三评估,但他们只限于参加笔试,换言之,独中生在新考试制度下不需要考歷史和地理科。
以往初中评估考试(PMR),考生会报考8个科目即国文、英文、数学、科学、生活技能、歷史、地理、华文,不过在新考试制度下,史地两科已改为提交报告的方式完成。
李彩凤解释,独中生可以私立学校的学生身份参与考试,但并非强制性。
「初中三评估只是一项终结性评价,即使不报考初中三评估笔试,到了中五要报考教育文凭(SPM)考试,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评估3年学习成果
不过,李彩凤鼓励接受双轨制教育的独中生报考初中三评估,毕竟是学生在初中学习3年的一项考核。
初中三评估是评估学生中一到中三,3年的学习成果。它的评估更全面,即国文和英文是以口语及笔试进行。除了评估学生的阅读和书写技能,在歷史和地理方面也采用撰写报告和实地考察方式进行。
李彩凤指出,初中三评估的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歷史、地理、数学、科学、宗教教育、生活技能及5种语文科。生活技能共有4个选择,即技术技能、家庭经济、农业、商科与企业。5种语文科则包括华语、阿拉伯语、泰米尔语、伊班文及卡达山文。
独中生只需要报考国文、英文、科学、数学、生活技能、中文。独中教师在上个月已针对新考试模式进行培训。
综合互补 中四分流不仅看成绩
在新考核制度下,校方不只是以初中三评估作为初中三学生在高中四时分流的依据,还必须考量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运动及课外活动表现。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当学生要选择进入理科、商科、文科或技职学校时,综合评估对学生的评估更完整,也有一定的互补性。
「校本评估、心理测验、运动和课外活动,这4项评估项目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互补性,要是考生在考试时表现不好,从其他方面可以辅助他报读技职学校或进入理科班。」
她续称,要是心理测验结果,一名中三学生被鉴定適合报读技职科,除了初中三评估以外,这个结果也是重要依据。
华文试卷二合一 不够时间作答
国中华文教师认为,初中三评估將华文试卷二合为一以后,出题方式及內容难度对考生是一项大挑战。
一名国民中学华文老师接受《东方日报》询问时说,初中评估考试的华文科向来是两张试卷即试卷(1)及试卷(2)作文。然而在初中三评估中,两张华文试卷合并,考试时间只有2小时。
她指出,考生在作答时需要回答现代文赏析、古文,以及作文,更需要掌握概述和摘录要点的技巧,对中三学生而言是困难的。
「在过去,初中三的学生只学摘录要点,高中四学概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两个技巧。」
根据考试局网站提供的初中三评估模擬试卷,华文考卷共分为4个部分,甲组是现代文(45分)赏析、乙组是古文(15分)、丙组是名句精华(10分)、丁组是作文(30分),合共100分。
这名华文老师认为,这种试卷设计会让考生放弃回答古文。
她也解释,有鉴于各校不同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同,因此考试局只是提供题库供校方出题,因此调解员在对比5所学校的试卷时,又是另外一项挑战。
考试局出题 教师负担减轻
在初中三评估制度下,学校校长將左右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在非教学及评阅的工作上,例如输入学生的成绩进入电脑系统。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每所学校都设有校內考试助理,当教师完成考卷评阅后,交由谁来把学生成绩输入教育部系统是校长的决定。
「一些校长担心助理在输入成绩方面可能出错,说不定会把工作交给教师负责,这是没有一定的標准。」
她提到,初中三评估犹如学校的年终考试,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往校內考试都需要由教师自行出题,但初中三评估则由考试局统一出题,教师减轻了出题的压力。
她说,在题库和题式方面,对比初中评估考试(PMR),初中三评估把一些试卷2合1,并注入更多高层次思维考题。
考试局已向全国州教育局、县教育局、教育部各部门、中小学校长、学校改善伙伴(SIP+)、学校专科指导员(SISC+)、中小学教师及家教协会代表讲解初中三评估的变化。
开讲嘉宾:马来西亚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传
专题 2014年7月4日
蔡青翰 报导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25547:&Itemid=203
隨著我国在今年4月落实新校本评估,而初中三评估(PT3)將会取代著重考试的初中评估考试(PMR)制度。
初中三评估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的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
国文和英文將以口试和笔试进行、史地科改以作业、实践、简报、实地考察及案例研究进行,其他语文科、数学、科学及生活技能则继续以笔试进行。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与初中评估考试不同的是,初中三评估新模式在国语和英文科方面纳入口试和听力测试,歷史和地理科方面则变成以案例研究进行。
「国文与英文科以笔试和口试进行评价。口试分为口语评价和听力。」
李彩凤解释,歷史科方面,学生以作业评估为主,每个考生的题目都是一样的,他们允许在课堂上进行討论,但必须要呈交个人撰写的报告。所有报告必须在6节课(240分钟)內完成。
可事先收集资料
她续称,从本周开始至7月18日是史地两科的评估,学生这两周仍照常上课,只是在歷史和地理两堂课上,老师会提供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完成报告。
按照计划,考生可事先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管道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评估期间把资料带到教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他们在报告中还需要掌握撰写参考书目和引述的技巧,避免被视为剽窃他人作品。
「歷史和地理科会有各种评估方式,例如作业、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2014年考试局定下歷史和地理这两科的评价方式为案例研究。」
她指出,中三评估是终结性评价,用以评估学生在初中的学术表现,题库將由考试局统一发出,也可以作为各所中学年终考试的评估。
「考试局负责初中三评估的擬题,评阅指南、实行指南及品管指南,也实施PT3的品质管理。」
李彩凤说,校方需按照考试局所擬定的实行指南及品管指南,负责进行试卷的准备、评估的行政工作,评阅试卷和初中三评估成绩的报告。校方也实施PT3的品质管理。
初中三评估以A(特优)、B(优等)、C(可)、D(尚可)、E(弱)、F(极弱)等级作为成绩报告。与初中评估考试一样,初中三评估的评价范围仍然是根据初中一至初中三的课程大纲的总目標、教学目標和教学內容。
她解释,我国教育部在推动校本评估制度时,是评估一名学生的智力、情感、生理和心理因素,从而刺激学生的个人潜能发展。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参与度,我们就可以平衡和准確掌握学生的潜能。」
她介绍,校內评估可分为学术与非学术性两个类別,学术性是指校本评估,非学术类则包括心理测验、运动测试、课外活动的评估。
李彩凤说,语文科、宗教和生活技能都是以笔试进行。笔试的日期已確定在今年10月12日至17日进行。各校可在这个期限內自行决定各科考试日期。
官员抽样调查 评分標准一致
校本评估顾名思义是由校內的教师自行评估校內学生的表现,此举是否会引起「偏颇」或为了提高学校整体表现而出现「分数调整」的情况?
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解释,考试局会在考卷评阅期间安排调节员到各校进行抽样调查,由第三方人士鉴定所有评阅教师在批改时的標准是否一致。
她解释,一名调节员必须要负责调节5所学校,他將在评阅期间前往这5所学校视察及抽样调查一些考卷。一旦发现两所学校的分数差距太大,將对分数进行协调。这个程序是確保教师评分的一致性。
「学校要安排老师批改考卷,考试局则安排调解员,根据考试局设定的標准协调分数。」
她指出,初中三评估的品质管理责任由考试局和各校校方承担,校方需按照考试局所擬定的实行及品管指南,负责进行试卷的准备、评估的行政工作,评阅试卷和初中三评估成绩的报告。
考试局分別在今年5月和6月进行组卷练习及评阅联系,参与的教育部官员及中三教师將近7万人。涉及的中三教师达6万3649人。
根据教育部发出的指南,调解员须抽取评阅教师批改的考卷的10%或10份作品,確保教师在批改时按照標准。若调节员批改有关学生的成绩与原教师批改的成绩超过5%,教师必须检討其批改方式;若超过25%,评阅教师须重改考卷。
独中生报考无需考史地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华文独中学生可报考初中三评估,但他们只限于参加笔试,换言之,独中生在新考试制度下不需要考歷史和地理科。
以往初中评估考试(PMR),考生会报考8个科目即国文、英文、数学、科学、生活技能、歷史、地理、华文,不过在新考试制度下,史地两科已改为提交报告的方式完成。
李彩凤解释,独中生可以私立学校的学生身份参与考试,但并非强制性。
「初中三评估只是一项终结性评价,即使不报考初中三评估笔试,到了中五要报考教育文凭(SPM)考试,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评估3年学习成果
不过,李彩凤鼓励接受双轨制教育的独中生报考初中三评估,毕竟是学生在初中学习3年的一项考核。
初中三评估是评估学生中一到中三,3年的学习成果。它的评估更全面,即国文和英文是以口语及笔试进行。除了评估学生的阅读和书写技能,在歷史和地理方面也采用撰写报告和实地考察方式进行。
李彩凤指出,初中三评估的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歷史、地理、数学、科学、宗教教育、生活技能及5种语文科。生活技能共有4个选择,即技术技能、家庭经济、农业、商科与企业。5种语文科则包括华语、阿拉伯语、泰米尔语、伊班文及卡达山文。
独中生只需要报考国文、英文、科学、数学、生活技能、中文。独中教师在上个月已针对新考试模式进行培训。
综合互补 中四分流不仅看成绩
在新考核制度下,校方不只是以初中三评估作为初中三学生在高中四时分流的依据,还必须考量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运动及课外活动表现。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当学生要选择进入理科、商科、文科或技职学校时,综合评估对学生的评估更完整,也有一定的互补性。
「校本评估、心理测验、运动和课外活动,这4项评估项目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互补性,要是考生在考试时表现不好,从其他方面可以辅助他报读技职学校或进入理科班。」
她续称,要是心理测验结果,一名中三学生被鉴定適合报读技职科,除了初中三评估以外,这个结果也是重要依据。
华文试卷二合一 不够时间作答
国中华文教师认为,初中三评估將华文试卷二合为一以后,出题方式及內容难度对考生是一项大挑战。
一名国民中学华文老师接受《东方日报》询问时说,初中评估考试的华文科向来是两张试卷即试卷(1)及试卷(2)作文。然而在初中三评估中,两张华文试卷合并,考试时间只有2小时。
她指出,考生在作答时需要回答现代文赏析、古文,以及作文,更需要掌握概述和摘录要点的技巧,对中三学生而言是困难的。
「在过去,初中三的学生只学摘录要点,高中四学概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两个技巧。」
根据考试局网站提供的初中三评估模擬试卷,华文考卷共分为4个部分,甲组是现代文(45分)赏析、乙组是古文(15分)、丙组是名句精华(10分)、丁组是作文(30分),合共100分。
这名华文老师认为,这种试卷设计会让考生放弃回答古文。
她也解释,有鉴于各校不同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同,因此考试局只是提供题库供校方出题,因此调解员在对比5所学校的试卷时,又是另外一项挑战。
考试局出题 教师负担减轻
在初中三评估制度下,学校校长將左右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在非教学及评阅的工作上,例如输入学生的成绩进入电脑系统。
大马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指出,每所学校都设有校內考试助理,当教师完成考卷评阅后,交由谁来把学生成绩输入教育部系统是校长的决定。
「一些校长担心助理在输入成绩方面可能出错,说不定会把工作交给教师负责,这是没有一定的標准。」
她提到,初中三评估犹如学校的年终考试,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往校內考试都需要由教师自行出题,但初中三评估则由考试局统一出题,教师减轻了出题的压力。
她说,在题库和题式方面,对比初中评估考试(PMR),初中三评估把一些试卷2合1,并注入更多高层次思维考题。
考试局已向全国州教育局、县教育局、教育部各部门、中小学校长、学校改善伙伴(SIP+)、学校专科指导员(SISC+)、中小学教师及家教协会代表讲解初中三评估的变化。
开讲嘉宾:马来西亚教育部考试局官员李彩凤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传
当今大马:依大中文毕业生捍卫学弟妹 反对派往技职寄宿学校执教
依大中文毕业生捍卫学弟妹
反对派往技职寄宿学校执教
2014年7月3日 傍晚5点43分
原文: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67606/
教育部乱派具中文资格教师的事件继续面对民间的抗议声。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程第一届毕业生今天发表文告,捍卫学弟妹的权益。
他们强调,坚决反对教育部将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派往技职或寄宿中学教授对外汉语。
这些毕业生提醒,尽管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人数众多,而之后的每一届毕业生仅有20位,当中未必每人都有执教意愿。
“如果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不能派往一般中学,中学不只将继续面对华文师资荒的问题,而且之后也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供应。”
以下是他们的文告全文:
我们是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依大)中文学程第一届毕业生。我们坚决反对教育部将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派往技职或寄宿中学教授对外汉语。我们要求教育部把他们调派至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下文简称为“一般中学”),其中原因如下:
一、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依大中文学程毕业生派往一般中学才是正确与专业的安排;技职与寄宿学校需要的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
依大中文学程是大马培育中学华文师资的唯一科系,学员接受的是第一语文教学与中学教育学训练。这样的课程设计与训练预设学员将是一般中学的华文老师。他们调派至一般中学,才能发挥专业,而学生将是最大获益者。
对外汉语是另一门专业,并非“比较简单的华文课”。其课程设计与教学训练跟一般中文(教育)系不同。例如:对外汉语专业对语音学有极高的要求。在中国,对外汉语和中文系就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从没有中文基础的学生之利益来看,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
我们认为,学弟妹不是不愿意到技术与寄宿学校任教,而是了解到,去一般中学任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选择。
二、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师资,教育部应检讨手上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观察,不少中学严重缺乏华文师资。有学校一月开课至今,学生还未上过华文课;也有学校全由外校的代课老师(一般称为“POL老师”)于课后授课。
虽然教育部表示华文老师是过剩的,但学校缺乏华文老师却是活生生的事实。有鉴于此,教育部应检讨手上的数据,而不是一直使用它。
三、“全国教职已满”不能作为不调派的理由。
教育总监于7月1日跟准教师们会面时表示,由于全国教职已满,所以依大中文学程毕业生不获调派至一般中学。我们质疑的是:
(一)如果全国教职已满,为何仍有那么多中学缺乏华文老师?
(二)如果全国教职已满是不调派之理由,为何还有其他教育系毕业生被派去一般中学?
我们认为,教育部应根据实际发生的问题采取行动,而不是根据与事实有出入的数据。
四、“华文不是主要科目”也不能作为不调派的理由。
学员们与官员见面也获悉,他们不被调派至一般中学,另一个原因是“华文不是主科”。我们认为,无论是不是主科,学生都有权利得到老师的教导。正如教育部也知道,技职和寄宿中学的对外汉语也不是主科,但也需要师资。何况,根据我们的了解,不少被派去一般中学的其他教育系毕业生也并非主修所谓的“主要科目”。因此,“华文不是主科”并非合理的理由。
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人数众多,而之后的每一届毕业生仅有20位,当中未必每人都有执教意愿。如果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不能派往一般中学,中学不只将继续面对华文师资荒的问题,而且之后也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供应。最后,我们吁请关切华教的团体与人士关注此事与支持我们的呼吁。
反对派往技职寄宿学校执教
2014年7月3日 傍晚5点43分
原文: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67606/
教育部乱派具中文资格教师的事件继续面对民间的抗议声。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程第一届毕业生今天发表文告,捍卫学弟妹的权益。
他们强调,坚决反对教育部将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派往技职或寄宿中学教授对外汉语。
这些毕业生提醒,尽管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人数众多,而之后的每一届毕业生仅有20位,当中未必每人都有执教意愿。
“如果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不能派往一般中学,中学不只将继续面对华文师资荒的问题,而且之后也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供应。”
以下是他们的文告全文:
我们是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依大)中文学程第一届毕业生。我们坚决反对教育部将依大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派往技职或寄宿中学教授对外汉语。我们要求教育部把他们调派至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下文简称为“一般中学”),其中原因如下:
一、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依大中文学程毕业生派往一般中学才是正确与专业的安排;技职与寄宿学校需要的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
依大中文学程是大马培育中学华文师资的唯一科系,学员接受的是第一语文教学与中学教育学训练。这样的课程设计与训练预设学员将是一般中学的华文老师。他们调派至一般中学,才能发挥专业,而学生将是最大获益者。
对外汉语是另一门专业,并非“比较简单的华文课”。其课程设计与教学训练跟一般中文(教育)系不同。例如:对外汉语专业对语音学有极高的要求。在中国,对外汉语和中文系就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从没有中文基础的学生之利益来看,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
我们认为,学弟妹不是不愿意到技术与寄宿学校任教,而是了解到,去一般中学任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选择。
二、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师资,教育部应检讨手上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观察,不少中学严重缺乏华文师资。有学校一月开课至今,学生还未上过华文课;也有学校全由外校的代课老师(一般称为“POL老师”)于课后授课。
虽然教育部表示华文老师是过剩的,但学校缺乏华文老师却是活生生的事实。有鉴于此,教育部应检讨手上的数据,而不是一直使用它。
三、“全国教职已满”不能作为不调派的理由。
教育总监于7月1日跟准教师们会面时表示,由于全国教职已满,所以依大中文学程毕业生不获调派至一般中学。我们质疑的是:
(一)如果全国教职已满,为何仍有那么多中学缺乏华文老师?
(二)如果全国教职已满是不调派之理由,为何还有其他教育系毕业生被派去一般中学?
我们认为,教育部应根据实际发生的问题采取行动,而不是根据与事实有出入的数据。
四、“华文不是主要科目”也不能作为不调派的理由。
学员们与官员见面也获悉,他们不被调派至一般中学,另一个原因是“华文不是主科”。我们认为,无论是不是主科,学生都有权利得到老师的教导。正如教育部也知道,技职和寄宿中学的对外汉语也不是主科,但也需要师资。何况,根据我们的了解,不少被派去一般中学的其他教育系毕业生也并非主修所谓的“主要科目”。因此,“华文不是主科”并非合理的理由。
中文学程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人数众多,而之后的每一届毕业生仅有20位,当中未必每人都有执教意愿。如果第二、第三届毕业生不能派往一般中学,中学不只将继续面对华文师资荒的问题,而且之后也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供应。最后,我们吁请关切华教的团体与人士关注此事与支持我们的呼吁。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