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东方:美国中西部游记


东方:美国中西部游记

龙门阵2013年8月27日
作者: 巫程豪 , 栏名: 峻程豪情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71094:&Itemid=202

(略)..................................
美国人坚持走在科技前端,和其强调全面通才大学教育很有关係。许多人误解了英语是美国「国语」,以及美国实行单一语文教育制度。前首相马哈迪在《马来人的困境》一书中,也错误引述英语是美国国语的说法。

在1980年代后,许多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涌入美国,加上亚州和拉丁经济体的崛起,美国各州政府以非常敏锐的步伐,论称美国宪法不限制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各州政府抢办非英语教学学校,包括使用中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语言为媒介语的学校。

笔者一名美国友人的两名13岁女儿,就刚上完了6年纯西班牙语小学,各数理和副科都用西班牙语教学,两女都已会流利地说作为第二语文的西班牙语,並为此感到骄傲。这是在30年前的美国社会很少见的现象,美国的高度伸缩性的教育制度所使然。

要如何说服佔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马来领袖和群眾,多语文和多元化教育政策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爭力。许多留学英美的马来知识分子都认同,华裔学生多语文的能力促成他们的適应能力。

在30年前笔者曾在大学求学时,写了一份有关美国推行双语教学的运动,目的主要是提高美国人和新移民的融合,而美教育家认为种族融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美国政治人物都已意识到多元语文和文化是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的根基,何时作为大部分民族的马来政治家,能够体会到多元主义是马来西亚另一建国的里程碑?

星洲:國中教師盡心教學生積極學‧攜手搞好華文班

星洲:國中教師盡心教學生積極學‧攜手搞好華文班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248589

國中華文班的前景,充滿著各種未知數。然而,在新山一帶,仍有許多華文老師盡心盡力推動國中華文班,也有許多學生仍積极地學習華文。
  • 在有特別需要時,國中的華文老師也會另開課程給同學做加強。圖為新山蘇丹依斯邁國中的華文班老師,為中三的學生進行初中評估考試集訓營。(圖:星洲日報)
受訪的國中華文老師說,他們的教學,面對諸多壓力,如報考華文的學生人數下降、繁重的教務及華文成績未能達標等,這些因素所產生的挫折感,導致身心俱疲。
然而,有很多華文老師為國中華文班而默默地付出,並不辭勞苦地教導有心向學的學生。儘管國中華文班的命運叵測,師生卻樂觀面對,同舟共濟一起攜手度過難關,相信能夠為國中華文班帶來曙光。
成績難達標包辦多班級
國中華文老師壓力大
星洲日報走訪了新山一帶的數所國中,並得知,縣內絕大部份國中的華文科報考人數都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讓老師倍感擔心。
另外,由於師資短缺,導致國中華文班的老師都必須包辦多個年級的華文班,教務非常繁重,再加上華文科考試的成績標准甚高,考試範圍過於廣泛,加重了老師在教學上的負擔。
此外,由於新山一帶的大部份國中的華文課,被安排在課外的時間上課,因此,這也影響了學生上課的興致,使到一些學生經常無故缺課。
受訪的老師也透露,由於就讀新山普通國中的學生多數都已經過“過濾”,成績較卓越的學生都會選擇到新加坡、特選國中去升學,而重視華文教育的學生也會以獨中作為首選。因此,一些就讀於普通國中的學生,較不熱衷於學習,對華文也缺乏興趣。
教學方式用盡心思
縱使前方道路充滿荊棘,老師們未萌生放棄的念頭,反而在教學方式上用盡心思,投其所好以科技化教學方式,採用液晶顯示屏器、電腦,改善學生對華文的刻板印象。
另外,受訪的老師們表示,為了提昇學生的華文水平,也會額外复印課外的教材給學生,並經常讓學生分析和鑑賞篇章,再各自發表意見,以促進他們的思考能力。
一些國中華文班的老師雖然已經退休,但他們仍然樂意為國中華文班付出,也義不容辭地到由新山中華公會所主辦的國中華文進修班教課,幫助學生們提昇華文水平。
此外,老師們也希望家長能給予配合和支持,應多鼓勵孩子學習華文,並讓他們瞭解學習母語的重要性,而不是縱容孩子放棄學習報考華文。
蕭萍:鼓勵學生報考華文
大馬國中的華文班老師蕭萍(39歲)表示,近年來該校在大馬教育文憑中報考華文的學生人數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她為此感到擔心,但仍然有學生不放棄選讀及報考華文,並積极地上華文課及學習華文。
“學校的華文老師仍然盡力地搞好華文班,也會經常鼓勵學生一定要報考華文。”
她透露,由於華文課在正課內的節數不足,因此,她也會在放學後安排額外的華文課讓學生們上課。
她認為,除了老師和學生的努力之外,家長也應該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學習和報考華文,因捍衛國中華文班需獲得各方的支持。
許淑音:灌輸學華文重要性
蘇丹娜恩姑敦阿米娜國中的華文班老師許淑音(54歲)表示,許多优秀生因擔憂華文科的成績不能達標,影響總成績而放棄報考華文,這讓她感到非常遺憾,無形中也增加了老師的壓力。
她透露,該校的華文課自去年開始,便已被校方批准編排在正課內,因此學習華文的環境和氣氛已有所改善,不僅解決了學生逃課問題,老師也更容易督促學生的上課進度。
她說,華文科考試比其他科目更難應考,不只考試題目困難,而且也沒有考試範圍,加劇了老師和學生們備考的壓力,而老師們在教學時也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她表示,由於華文科並不是主科,因此,有的學生雖然選擇報考華文,但仍然不太注重華文科,也不會把太多心思放在華文科上,有鑑於此,老師便必須盡力鼓勵並吸引學生上華文科,也要經常向學生們灌輸學習華文的重要性。
吳世薇:互動教學添學習熱誠
新山蘇丹依斯邁國中的華文班教師吳世薇表示,她並非本科出身,所以接下華文班的棒子是份不簡單的任務。
慶幸的是,她說,學生很有自覺性,也意識到華文的重要性,所以學生都很積極上課。
她說,在課堂上會使用液晶顯示屏器來教學,不止能夠吸引學生,也能讓教學不會過於沉悶,另外,她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各自發表意見,以一個活潑及雙向互動式的教學法來增加學生對華文的熱誠。
她披露,校方在推廣中華文化活動上也不遺餘力,時常舉辦辯論會、常識比賽及中國三語(諺語、成語、歇後語)比賽。
喜見報考人數增加
不願具名的拿督嘉化國中華文教師表示,該校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中報考華文的學生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雖然上升幅度小,不過,這是身為華文教師的她樂於見到的現象。
她透露,自己並非中文系出身,可是當她獲悉學校缺乏華文教師,把學生視如己出的她不願見到這些“孩子”在沒有老師教導下而放棄華文,於是決定挑起擔子,為華文教育貢獻力量。
她說,自從接下華文班的棒子後,節數便增加至逾30節,除了教華文班外,她還須教導中六班的經濟學,教務工作頗為吃力,但她並不會放棄。
劉欽宓:盡責教導不求佳績
退休的國中華文老師劉欽宓(65歲)表示,校內的國中華文班環境欠佳,華文班的節數也不足,許多課程內的內容都教不完,老師們也因為必須赶著教完指定的課程而倍感壓力。
他指出,雖然華文科很難考獲A+的成績,但他也不會計較這些成績,只求盡力把學生教好。
“我不會要求學生一定要考獲佳績,只要他們有心向學,我都會盡我的責任教導他們。”
他透露,在2004年退休之後,他便以退休老師的身份在國中擔任華文老師,以填補該國中華文老師的空缺。
“我已把華文課的教學當作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只要我的健康狀況尚好,我就會繼續執教國中華文班。”
傅國偉:堅持才能走得更遠
新山國中華文進修班的導師傅國偉表示,是華教的使命感讓他重返教育界,雖然已退休多年,但獲悉國中華文班面臨師荒問題更是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
“雖然最初教導國中華文班時常碰釘子,也曾因學生成績不理想,開始質疑自己的教學能力,還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之後,靠著自我提昇、摸索還有華文教師聯誼會的協助下才走過低潮。”
他希望學生明白,華文是一門資產,掌握多一種語言就能比別人更占優勢,在職業上也更勝一籌,所以,他會在課堂上不斷地灌輸學生華文的價值觀,希望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之下,意識到華文的重要性。
他說,“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只有堅持下去,華教才能走得更遠。
“是華人就應考華文”
不少學生捍衛母語
儘管國中華文班的前景讓人擔憂,但是,在新山,仍有一群熱愛華文的莘莘學子秉<774>“是華人就要報考華文”的心態積極地學習華文。雖然,有者得拖著疲憊的身軀留校參加華文課,星洲日報走訪新山幾所國中的學生時發現,不少的中學生其實都熱愛華文,紛紛表示他們都有報考華文。
受訪的同學也認為,學習華文是捍衛母語的最有力方式,而且益處良多,不僅比別人占盡語言的優勢,還可為自己開拓新的出路。
不為考試而考試
受訪者坦言,成績的優劣是其次,相比之下他們更享受學習華文的過程,摒棄為考試而考試的功利主義心態,就算華文成績不理想也不會打擊他們報考華文的決心。
一些受訪學生指出,國中華文班的上課情況尚算理想,所以他們沒有參與校外補習班,持有相反意見的學生則認為,就算情況不理想,他們還是會通過其他方式,如閱讀報章、小說、購買課外作業來提昇自己的華文水平。
另外,有部份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到新山中華公會開辦的國中華文進修班去補習。
胡佩瑩:享受學習過程
胡佩瑩(16歲)表示,學習華文為她開拓新的出路,對有意到台灣深造的她而言非常有幫助,並表示,自己享受學習華文的過程,也愛閱讀小說來提高華文造詣。
“學校老師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更增加了我學習華文的熱誠,尤其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常常引用真人真事的故事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掌握能力,讓華文課不再沉悶。”
溫詩穎:華文有趣好玩
溫詩穎(16歲)表示,她已下定決心要報考華文,絕不會因華文科目很難獲得A等而棄考,而且掌握華文還能夠為自己開拓新的出路。
“華文是有趣好玩的科目,所以並不會因為多拿一科而覺得有負擔。”
她說,學校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華文環境,對學習華文很有幫助,身邊的朋友多數都有報考華文。
她透露,在母親的穿針引線下到國中華文進修班補習以提昇華文水平。
黃紫穎:盡力學習沒負擔
黃紫穎(17歲)表示,自己會堅持學習並報考華文,因為她非常熱愛華文,也對華文很感興趣。
她表示,華文是一個很有趣的語文,而且華文課對她來並不會太乏味,當中的課程都相當吸引她。
她透露,選讀並報考華文科並不會為她帶來任何的負擔,並且也會盡力學好華文。
顏星伊:堅持修讀華文
顏星伊(17歲)表示,雖然有些同學已放棄選讀及報考華文,但自己不會受到他們的影響,仍然會堅持報考華文,雖然在華文考試中考獲优异的成績很重要,但自己更重視學習華文的過程。
“自小都有學習華文,因此我堅持繼續修讀華文,不會因擔心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放棄學習華文的機會。”
她透露,為了增進自己的華文能力,她經常都會閱讀報紙和网絡上有益的文章,也會勤做課外作業。
“學習華文益處良多,而且多學一种語言也比別人佔優勢,對我未來的發展肯定有幫助。”
提供學生學習機會
中華公會開辦華文課
另一方面,部份受訪者表示,除了學校華文班,他們也會到新山中華公會開辦的國中華文進修班去補習。
新山中華公會教育委員會主席莫澤浩受訪時透露,國中華文進修班為學校沒有開辦華文班的學生提供學習華文的機會,學生於每週六中午2時,在新山寬柔一小上課,目前有9名導師在該班執教,大多是在職的華文老師,學生人數也一直維持在200名左右。
他也不忘稱讚國中華文進修班的老師,並表示,他們不計較酬勞,犧牲週末的時間來華文班教導學生,所以,他希望學生可以把握學習華文的機會,因為它是一門資產,對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星洲日報/大柔佛)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转贴:论丹中财政问题

论丹中财政问题

呂子肇


注:标题是我加的

最近去了丹中一趟,當然,還是很快地又接觸到所謂的財政問題。丹中每次談起財政平衡,我心裡總是有種開講“永動機”的感覺——不可能。

丹中收支不平衡,每年的缺口大概是160萬。而正如大家所知,任何機構的最大支出,往往就是人事支出,丹中每年收入230萬,支出390萬,其中人事支出就占了78%,304萬。這個人事支出,表面上的禍因是2009年時,我們學校行政層向董事會提出將教員自1998年以來未調整的基本薪資從1500元調整至2000元所致——由於吉蘭丹從人口、財力到生活娛樂上的貧瘠,丹中的工作人員流動率較高,當時無法以這種薪資與外地爭才,而且當我們因為教師素質不達所以就不調薪資,又因為不調薪資所以無法招攬人物時,陷入了一種永遠出不去的惡性循環——我一直很擔憂丹中這種沒有吸引力的薪資結果——你永遠只能找到更加劣等的人才,然後永遠只能用更多的冗員來替代沒有能力的人,進一步加劇財政危機。我當時力主調整薪金,是因為我自己就不太好意思動員別人來丹中,我想大家都能體會到,這種行為總是有種陷害他人,遺禍他人家族,致他人於不義、不孝的感覺,正如我離職前打電話打到紐西蘭去拜託同屆畢業的彭玉麗君、范立信君賢伉儷回來執教一樣,總是有種將人家推入火坑的愧疚,激烈一點來說,就是自己死在丹中就算了,還要陷害別人來丹中當老師的感覺。

回想當年我初到丹中初當孩子王(班主任),學生從冷漠地抗拒,到要好地勸我離開丹中另謀他就,那種五味雜陳的感受,真的歷歷在目,連學生也替你不值的工作,偏偏卻是你希望大家應當一起從事的行業,在一片瓦礫當中,企圖建築永遠建立不起來的城堡,看著時代的波浪,將所有建設鯨吞蠶食——獨中"或許"沒有永遠存在的意義,但是就其成為吸引我國政府主要炮火的對象,成為積蓄與之周旋的人才庫,成為國民型中學、華小的保護盾的貢獻來說,在這場註定bad end的生存冒險遊戲中,任何苟延殘喘的掙扎的每一秒都是珍貴的一口氧氣,為那群註定要遭到同化、犧牲,無法自由地決定自己歸屬的數百萬貧困華人,爭取或許多一代人的文化緩衝脉衝,為我國的多元、寬容社會,甚至為自由派的馬來中產階級爭取多一點時間。

我說的遠了。丹中的支出幾乎永遠無法平衡,如果將收入目標轉向將學生人口上衝1000人,調整原本低廉的學雜費,在2018年之前,讓家長每個月為每個孩子負擔每個月1000元強的學雜、住宿、膳食費用,紙面上自然看起來可行,可是誰能夠為孩子每個月承擔1000元的費用呢?獨中由於當初只能簡單地仰賴民族主義熱情而生存,是以時至今日,支持者逐漸局限於中下草根階層,華人上層階級坐擁天下,對自己所以還能是自己的社群基礎,抱著的,是不屑一顧以及政治不正確的姿態——我的確無法責怪他們,他們也不過就是一群較為幸運的普通人,而整個華社的確在整個教育經營方式的思維上,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過去的模式,沒有辦法重新思考為何要辦獨中,以及獨中要如何轉型的問題,結合當代人的新要求——沒有理解獨中乃是以私立學校的現實形態辦公立學校,獨中的募款權力起源於群眾,乃是應該屬於群眾的;董事會乃是間接民主的代言者,避免多數暴政;另外延續過去的鄉紳形態,自然地繼承歷史性的權威,上對政府,中對社會,下對校長,成為一所學校的patron,並為自己的中產階級地位增加一筆社會公共貢獻經歷。

我還是離題了。丹中的財政問題,環繞在收入已經不可能仰賴在地方募款維持的層次,由於傳統社會瓦解,人口的大量流動,現有新一代的鄉紳的後代,即使願意繼承家族的董事空缺,他們交遊的對象也已經從地方性的,轉換為跨州、跨國的模式,他們再也無法像父執輩一樣,以繼承性的權威來動員地方,沒有這種網絡,就不可能在人情上動員募款,更何況,丹中校友稀少,人脈更薄,由於與復興前的丹中的歷史出現切斷,目前最大的校友估計也不過42歲,財富累積、或是繼承到管理或都還是學步階段;丹中每年的財政赤字,一直仰賴著一年三次以上的募款維持,雖然沒有看到萎縮的跡象,但是從根基的萎縮來推斷,財政懸崖不是不可能的。

目前吳校長打算推動的,估計是以國際學校來看齊,用一般水準的國際學校的學費做為基準,用其每月學費的1/2甚至1/4為目標做調整,努力在2018年,他退休前或更可能是死在任上前,從學校的基本面(學生人數)上達致財政平衡——但是我真的憂心,即使每年留下5%的空缺給貧困學生,丹中依然要失去奮鬥多年的特色——那種貼近草根的,以讓中下階級的孩子受教育翻身為目的的夢想;平等的,允許用各種能力升班的超時代設想,最後還是只能走上抗拒了20多年的老路——精英教育政策。但是,實踐理想的困難,人才的流動及其素質參差的現實及財政的永恆困頓的三重混沌,所帶來的校園的混亂讓我們因此招致的怨恨如此之多,不只家長、學生、老師不理解,董事、校友也沒有辦法理解。其中我個人覺得最為困難的莫過於財政,我之所以如此瘋狂地收集發票以及決定每星期購買彩券,乃是在於想看看到底幾率上,丹中到底有沒有這種希望——即使我一直堅信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但自己眼見丹中課題來到這種地步,我也不得不寄盼於偶然的幾率,來賭一賭一所學校、一個社群和一個國家的未來。

散漫地亂談,散發式的無法收回,大體上也是因為最近半年我都很困擾、混亂,因為我這一次真的已經來到我人生的十字路口了。即使任何很正確的一步,我都無法將棋子放下去——有時候真的希望——其實現在也就是這樣——甚麼都不想,也沒有辦法想,只要能夠像一座小鎮邊的青山永恆地守望著天空,偶爾看看下面的人類就好了。歷史長流洪洪,如果我遲生500年就好了,到時候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大體上已經完結,而我可以將我的精力投注在人類的宇宙拓展、地球聯邦協調,而不是在目前微妙的未來前進間,加入其中一方來促進較好的進步步驟,避免社會發展失衡產生的終極毀滅。即使我如此地相信我不加入任何一方,人類終究將更美好,但依然希望能夠加速那種時代降臨,延長目前的黃金時代——即使我的畢生努力,也不過就是延長或加速一微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