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集初/解讀教總《華小學生人數現况》調查報告(續篇)
少子化和城市化是造成微型華小的主因。如果趨勢不變,影響所及,學生人數非常少,即將瀕臨關閉的超微型華小,必然日益增多。如此情勢下,我們亟需省思一直以來堅持「華小一間都不能少」的立場,其意義何在?抑或改為堅持按需要增建華小較為務實的?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能否走出悲情,用理性思考來面對這種趨勢?
【文/黃集初】
上一篇文章是以生育率與流失率的視角來解讀教總的《2000年-2014年全國華小學生人數和學校數目的演變與現况》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本文將以人口流動的視角進行解讀。
人口流動分國內與國際兩種,前者對全馬來西亞華小生總數没有影響,只對各別地區的個別學校有影響;後者則對全國總數及各別地區都有影響。不過,《調查報告》裡沒有國際人口移入與遷出的數據,只分析國內人口流動情況,但對國際人口流動只在討論〈流失〉一節稍為提及。所以,本文只探討前者。
國內的人口流動可分为三種:州屬間的人口流動、州屬內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內的人口流動。前二者的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是由經濟低度發逹地區往經濟高度發逹地區移動,城市內的人口流動規律則由市中心往外遷移。流動的人口多數是青年人,多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会而流動,但住久了往往會在當地結婚生子定居下來。
因此,人口流動對教育的影響就是人口遷出為主的地區,就會生源不足,進而導致學校過剩;反之,人口移入為主的地區,可以補償生育率下降帶來的學生來源減少,如是大量移入,甚至會使學生來源增加。有了這些背景知識,接下來就我們以人口流動的視角來深入解讀《調查報告》所提供的數據。
表一是整理自教總的《調查報告》,其中「組別」是本文的設定,因為拿人數最少的州屬(登嘉樓的3,781人),與人數最多的州屬(柔佛的109,639人)作比較是没有太大的意義。分組後,同一組內的州屬才更有可比性。
生育率與人口流動影響學齡人數
正如前述,雖然馬來西亞總體的生育率是下降,但個別州屬卻會因人口移入,抵消了生育率下降的效應;反之,有些州屬卻承受生育率下降及人口遷出的雙重影響,使得學齡人口急速下降。從表一可知,前者的典型代表是雪蘭莪,後者則是霹靂。
雪蘭莪也是唯一華小學生人數增加的州屬,而且依據《調查報告》,从2000年的96,778人增加到2014年的119,184人,已經超越柔佛,成為全國最多華小學生人數的州屬。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與雪蘭莪是全國經濟最發逹的地區相對應。請參閱表二。
整理自:馬來西亞統計局,2010年。
從表二可知,除了雪蘭莪和吉隆坡,其他州屬的貢獻百分比都不到兩位數。雪蘭莪果真是資源充沛的州屬,占了23.02%,無疑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次是吉隆坡的15.16%,與雪蘭莪加起來,就貢獻了全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成左古。所以,这两個地區的華小平均學生人數都超過1千人以上,遠遠超越了第三順位的檳城之五百多人。
反觀霹靂,其經濟狀況顯然是很不理想。在5萬人以上的組別中,位居末席,只有5.39%,不要說雪隆,與柔佛(9.51%)、砂拉越(9.08%)、檳城(8.30%)相比,也有明顯的差距。
我們也不必驚訝霹靂華小學生人數減少的數量是如此可觀,從2000年的72,264人,下降到2014年的52,472人,共減少了19,792人,將近2萬人。這裡固然有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但相信大量的人口遷出也是重要因素。
吉隆坡又是另一种情況。作為高度經濟發逹的首善之區,華小學生人數卻從2000年的55,047人,驟降到2014年的45,004人,共減少了10,043人,即约1萬人。在此固然有生育率下降有關,但大量人口由市中心往外移也是主要因素。市中心的學校收生人數減少,城市邊緣地區的學校學額爆滿,進而外溢到雪蘭莪靠近吉隆坡的縣屬,如八打靈縣。雪蘭莪的學生人數增加,有一部份也是因吉隆坡市中心高度商業所帶來的人口外溢效應影響。
新舊社區生源成強烈對比
當然不止吉隆坡,只要是大城市都會有這種人口外溢,以致舊區生源不足、新區生源爆漲的現象,比如新山也是典型的例子。本來正常情況的國家,在處理這種問题時,必然是把舊區的學校合併或裁撤,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在新區增建學校,滿足當地社區的教育需求。但在馬來西亞,由於華小增建不易,學生及家長的負擔沉重。如果家長堅持讓孩子入華小就讀,新區没有華小或學額不足,那就只好把孩子送去舊區的華小就讀,無形中加重整個城市的交通負荷。對所有市民來說,不論什麼種族,只要在路上都得承擔這個社會成本。
除了上述州屬之間及城市內的人口流動,還有州內的人口流動。由於《調查報告》裡没有各縣市的數據,很難入去探討。不過,從一些關於微型華小的數據,也能一窺其中的大略。在探討這個問題前,要有以下基本觀念:
一、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學生人數少過150人的學校就歸類為微型學校;
二、不止華小有微型學校,國小和淡小也有微型學校的問题,據2008年的資料5,785所國小中,就有1,740所微型學校,佔了總數的30.08%;523所淡小裡,就有334所微型學校,佔了63.86%【註一】;
三、微型學校的出現往往是因經濟成長所帶來的人口流動的結果,很少是因一開始就在人口稀少的地區設立學校(如原住民地區)造成的,在獨立前就有微型學校問題的存在。早在《1956拉薩報告書》中就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微型學校合併。在後來各項大馬計劃中都有類似建議,不過,或許因政治敏感,都没有對華小落實過,其他源流則不清楚【註二】。
二、不止華小有微型學校,國小和淡小也有微型學校的問题,據2008年的資料5,785所國小中,就有1,740所微型學校,佔了總數的30.08%;523所淡小裡,就有334所微型學校,佔了63.86%【註一】;
三、微型學校的出現往往是因經濟成長所帶來的人口流動的結果,很少是因一開始就在人口稀少的地區設立學校(如原住民地區)造成的,在獨立前就有微型學校問題的存在。早在《1956拉薩報告書》中就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微型學校合併。在後來各項大馬計劃中都有類似建議,不過,或許因政治敏感,都没有對華小落實過,其他源流則不清楚【註二】。
根據表三,453所微型華小有412所是在郊區,佔了90.95%。這很明顯是因人口由經濟低度發逹的鄉區,往經濟高度發逹的城鎮移動的結果。至於9%左右的城市微型華小,《調查報告》裡,提到是「因社區(舊區)人口老化、年輕華裔家庭往其他新興發展區(新區)遷移,以及及商業發展等因素」造成的,這就是大城市人口外溢的根本原因。
從表三裡,砂拉越有103所微型華小,其次为柔佛(81所),緊接着是霹靂(71所),這三州的微型華小合計为255所,佔了全體微型華小總數的56.29%。這三個州屬的微型華小的問題應是教總未來值得重點探討及調查的課題。
總體而言,人口的遷移,往往是因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及教育機會而驅動,這導致人口由鄉區往市鎮、市鎮往城市、小城市往大城市移動,經濟越發逹的地區必然是人口越密集的地區。當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时,人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或房價壓力等因素,人口又會由舊區往新區移動。因此,上述州屬間、州內及城市內等三種情況的人口流動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城市化」。
造成微型華小的可以摡括為兩個因素:少子化及城市化。少子化方面,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將難逆轉,反之,只會日趨嚴重;城市化方面,也有如此現象,國民統計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種現象,請見表四。
綜上所述,如果少子化和城市化的趨勢不變,微型華小,特別是那種學生人數非常少,即將瀕臨關閉的超微型華小,必然日益激增。如此情勢下,我們亟需省思一直以來堅持「華小一間都不能少」的立場,其意義何在?抑或改為堅持按需要增建華小才較為務實的?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我們能否走出悲情,用理性思考來面對這種趨勢?
【註解】
一、教總,《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2009年,頁92。
二、教總,《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2009年,頁94。
一、教總,《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2009年,頁92。
二、教總,《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2009年,頁9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