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8年5月2日星期三

当今大马:评析希盟的教育承诺

发表于   |  更新于 

刊登于: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416655


3月8日,希盟公布了第14届大选竞选宣言:《希望宣言》,分成5个篇章:舒缓民困、民主革新、全民共享、平等自主及兼容并蓄,共60项承诺。
本文只评析教育领域的相关议题,而《希望宣言》在教育上的承诺是落在第五章:兼容并蓄中的承诺(49)、承诺(50)及承诺(51)中,其涉及的范畴及议题整理成表1。
表1
上述的议题又可概括成三个主题:教育公平、教育素质,及语言政策,请见表2。
表2:

以下按照三大主题来评析希盟的教育承诺。
一、教育公平
希盟在教育公平上,主要着眼点是在教育经费,依次为资助中下阶层的学生(M40及B40),免费公立高等教育,及特殊教育拨款。而公开课程系统着眼的是教育机会的扩大。
其中,争议性大的是免费公立高等教育。一般上,赞成者的观点是基于社会阶级的流动性,避免中下层的子女因为经济因素而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反之,反对者的观点则基于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且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大于社会收益率(白话来说,就是高等教育对个人的好处多过对社会的好处),所以,不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全部的费用。
表面上看起来是两极对立,但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说当政府承担了99%的费用时,差不多可以说是免费教育了。所以,很多国家都是在这个“度”上下功夫。
这里面的限制因素主要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而教育经费是否足够,还要参考另一个数据:公立高等教育的注冊人数。
依据《2015-2025马来西亚教育蓝图(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等教育蓝图》),而目前为止,政府是负担了公立高等学府开銷的90%,在2014年,负担经费总数是151亿令吉(每位公立大学生负担的学费是2000令吉)。根据RM151亿这个数据来推算,政府如果提供免费高等教育,要额外增加大约16亿8000万令吉(5-1、5-2、5-5)。
此外,2012年公立大学的注冊人数是54万5000人,而《高等教育蓝图》规划到了2025年时,注冊人数预计增至76万4000人(c-7)。以人头来计,目前政府平均承担每人的教育成本是2万700令吉(5-3),这意味着如增至76万4000人(假设物价不变及教职员没有调薪),政府要补贴公立大学总数大约是158亿,如果提供免费公立高等教育,则需要再增加大约17亿5000万令吉。
经过上述番的计算,政府提供免费的公立高等教育是可行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本来就负担了90%的开銷,再加一把劲就行了。因此,教育经费不是免费公立高等教育的争议点,而是在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政府是否应该承担全部的费用。
二、教育素质
这里面最大的议题是大学的自主权,其他基本上是技术上的改进(也就是说不管谁执政,都应该会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在《高等教育蓝图》里,就提出要赋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特別是大学董事会的决策权。
所以,这个部分真正的亮点是废除各种限制高等学府自主权的法令,特別是《1971年大专法令》,而且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会更大的自主权,这是《高等教育蓝图》里完全没提到的要点。
要知道,全世界的大学生在政治变革及社会运动中,都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马来西亚也不例外。在1967年至1975年之间,马来西亚的学生运动是一股可观的社会动员力量。
这股力量由于威胁到国阵政权,所以,就制定了《1971年大专法令》来管制。其后,又因无法有效的全面压制学生运动,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哈廸修改了《1971年大专法令》,加入更多更严苛的条文。自此,马来西亚学生运动就销声匿迹。
因此,希盟承诺要废除《1971年大专法令》虽然有点反讽,不过,却是令人期待。
三、语言政策
不论是多源流学校,抑或统考承认的议题,其本质上就是国家语言政策的问题,凡是语言政策问题必然是高度政治化的议题。因为,语言政策的背后其实就是“民族政策”。所以,希盟在这处理这两个议题上必然是小心翼翼,尤其是承认统考。下面重点讨论统考议题。
基本上,《希望宣言》的写法是一段一个要点,而关于承认统考的部分却写了两大段。前段是统考的简介,后段才是希盟的承诺。前段不写其实也不影响后段的承诺,所以,前段不是写给华社看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点,承认统考是在承诺(50):“恢复公立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权威”下,这其实限制了承认统考的适用范围,即只承诺公立大专学府承认统考,不考虑公务员是否接受统考为申请资格之一。
所以,希盟所谓的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其实是让独中生可以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公立大学,而且还有附带条件,即申请者需在大马教育文凭(SPM)的考试中,获得国文单科优等(kepujian)或以上的成绩。
这其实是回到2013年4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大选前夕(4月3日),时为董总主席叶新田的董总代表团与首相纳吉会谈有关承认统考时,首相纳吉所提出的条件,完全一模一样。只是当时的董总代表不接受,反而要求全面承认统考,进而提出统考国文科认证问题。最后,当然是没有结果。
由此可知,不管国阵还是希盟,或者说,不管換不換政府,这已是底线了。要跨越这个底线,将会面临马来社会的反弹及选票的流失,风险极高。所以,华社的选择是什么?坚持全面承认,风险就是一拍两散,根本不用承认,而且随着华裔人口比例的下降,连有条件承认的可能性也会逐步减少。务实地接受,好像又不甘心。
有人说其实不必在意这个议题,不承认也没差。其实,这种是脱离独中实务的想法。现实中,当然是有差,否则,那来这么多的独中走双轨制呢。还有一些家长之所以不选择独中,其中一个考量是经济因素,而经济因素中,除了独中的学杂费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大学的学杂费。
所以,统考文凭如受到承认,一方面可以解决双轨制以及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会让更多家长选择独中,这对小型独中的生存与发展是一大助力。
我们再从另一个面向来考虑问题,独中生到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升学时,统考文凭的英文科有受到承认吗?基本上没有,都要求附上托福或雅思等语文鉴定之类的证书。这个时候,我们有要求这些国家的大学一定要全面承认统考文凭吗?没有,甚至一些独中还要求统考英文科最好能和雅思之类的机构挂勾,不用让学生考两次云云。所以,为什么我们面对英文时,就显得很宽容呢?
在综合考量下,希盟的承诺虽不理想,但是可以接受。唯一的问题,是否可以单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国文科,这是希盟承诺中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同样的,当初首相纳吉也没有讲清楚)。但这是绝对应该争取的地方,否则,承认统考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这其实是很技术性的问题,不难解决)。
总体来说,希盟教育承诺的亮点不多,很多是技术性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很少,就算是承认统考的议题也变成是技术性问题。基本上,技术性的问题往往比的是治理能力。
唯一能和国阵做出明显市场区別的方向性问题,就是废除各种限制高等学府自主权的法令。所以,由此观之,《希望宣言》可以比拟为改良版的《国阵宣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