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独立新闻在线:教改如何改(二):老师应是教改的主体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3798.html

Jun 17, 2010 12:00:37 pm

一向来,每个人对教育都会有各种的意见,但基本上都离不开以考试成绩来论断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的“绩效”。因此,如果没有了统一标准考试,很多人特別是父母,就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孩子的学习、老师的教导及学校的管理的好坏。这种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看,从父母及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就只能选择信任老师和学校;而从老师和学校这一方面来看,就是要走向专业化。

这就好比医生,没有一个病人可以置疑医生的诊断,只能选择相信。为什么病人会相信?因为医生是专业人员,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专业的组织来保证医生的素质。同样的道理,教师要能得到如医生般的信任,就必须要专业化。本文就針对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于教师是否应该专业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66年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別会议”,议决采纳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型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时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并维持,此外,它需要从事对于学生的教育及其福祉,产生一种个人的以及团体的责任感。”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地认定教师应该专业化之后,现在的教育学者专家对这一议题,基本上已没有太大的争议,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专业化的问题。

激发教师的自我改革

专业化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专业”。根据学者的研究,专业应该包含七项指标: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及专业成长。如果从这七项指标来衡量,现在的教师离专业化的理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推动的教改,多是把焦点集中在专业知能和专业训练上,其他5个指标是忽略了。

在其他5个指标里,最重要的是专业自主,也是最被人所忽略的。每个人都有强烈自主性需求,不喜欢被牽著鼻子走,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更是强烈。我们现在教改的最大毛病就是忽略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常认为教师应该“被训练”,以提升教师的素质。的确,老师应该不断地进修以提升自身的素质,问题是基于人类自主的天性,教师的素质是无法“被”提升,只能自我提升,因此,改变的动力应主要来自老师自身的深切的反思,而不是一味地靠外在的要求与压力。

基于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的需求,任何教改方案不应把教师当成是被改革的对象,否则很容易打击到教师的士气,以致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反之,应以激发起教师的自我改革动力为导向,把教师视为教改的主体,是教改的主要推动者。

专业成长需持续的学习

另一重要的观念是关于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是指教师需要持续的提升或改进自身的素质,关鍵词是“持续”。现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或墮落为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学习只有起点和终点,没有过程或不重视过程,所以到了终点,学习也就结束了。在这种只重终点、无视过程的观念下,我们就不会奇怪教育部整天搞出提早毕业、提早入学的政策出来,我们也不必奇怪一般国人毕业后就不再读书学习了,因为这是现行教育体系下的必然“成果”。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一个特点是:学习是在过程中,没有终点这一回事,最多是有阶段性的目标。教师专业化也是一种学习,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这回事。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切了解这一点,特別是学校的董事会。因为任何教师的培训课程都是要花錢的,这意味著如果教师的培训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那么有关这一方面开銷就必须成为常年预算案的一部份。

事实上,我当校长时,就常常被询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培训了,还要再培训,不是浪费錢吗?”当然,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董事都是现行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另外,教师要成为教改的主体,除了自身的觉醒及努力外,还需要同侪之间、校方、家长、教育官员、甚至社区等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在独中,还要包括董事会。

举一个例子,真人真事,曾有某个独中在职受训的教师,受训后受到启发,就在课堂上实行分组作报告,结果家长向校长抗议,理由是老师上课没有教书。校长接到投诉后,就要求该老师上课时要“教书”,不能分组作报告。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有点啼笑皆非,因为所有现行的教师培训课程,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基础而设计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在课堂上,教师是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主角是学生,尽量让学生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而分组作报告就是一种常用的形式。

教改需教师同侪支持

从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即现有的教师培训和现有的教育体制是脫节的,教师培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本,可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却仍是以考试为中心。这就变成受训是一回事,实际教学环境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家长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一般家长都是现行教育体制教出来的“学生”,对老师的刻板印象是“教书先生”,“先生”不教书,那就是在偷懒。至于校长,我没有问校长为什么会如此处理,所以我也不清楚校长是如何考量,但根据我曾担任校长的经验,可以做一些设想。

其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校长的教育理念跟家长没有两样,即校长的观念还是停留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校长明白教改的理念,可是在压力下,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里面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我们假设校长不同意家长的看法,以我的经验,家长通常会告到董事会那边,然后董事会就“问”校长怎么回事:“为什么老师上课不教书”。

校长当然要做调查,然后向董事会报告,而董事会通常的反应是半信半疑,有的甚至会偷偷跑去询问一些资深的在职老师或者退休了20年的老师,而很不幸的,这些老师的观念通常也和董事一样,也是停留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因此,极可能校长想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站在家长这边,免得事情多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成为教改主体的理想就会落空。

可是,教师必须成为教改的主体,因为老师是在第一线,只有老师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因“人”施教。其他上层的教育管理人员,什至是专家学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是很表面的,以致所下达的指示或提供的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鍵,有时甚至无关痛痒、不著边际。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热心于推动教改的老师还是少数,如果只是教师在前线努力奋斗,往往很容易阵亡,甚至退出教育圈。

教师专业组织切合需要

有的学校可能好一点,有一批教师有共同的理念,还可以互相支持、打气和分担。如果只有孤伶伶一个人,不是转环境,就是放弃,殊为可惜。最理想的情况是学校管理层,特別是校长,如果是私校还要包括董事会,认同教改的理念,并给予实质的支持与协助。但这种期望总是有点被动,所以,接下来要谈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教师的专业组织。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例子,理想与现实是有极大的落差,这造成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內內外外的冲击,所以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同侪之间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教师的专业组织目的就是要把教师组织起来,发挥出组织的力量,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师组织,比如教总,其宗旨的第二条是研究及促进教育,其实很符合教师组织专业化的要求。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教总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发挥这一方面的功能。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教总与教师渐行渐远》,有提到老师的一些心声,基本上是谈老师的权益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既然要求教师是一流的,当然教师的待遇、地位及权益也是要跟著“一流”,不然是空口说白话,而且这篇文章提到教总应是真正的由教师来组成的组织,基于教师应是教改的主体的立场,这一点我也是认同的。只是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过于强调维护教师的权益,那就不太符合老师的社会形象,而且一个不小心把教师和校长对立起来,对教育事业也不是好事。

不过,总体来讲,我们是时候深入地去讨论“教师的专业组织”这个议题。它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下而上。可能开始起步时,先从校內的教师做起,也不见得要以一种正式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可以考虑设立线上的教师组织,等到这个网络打通了,再逐步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总之,在一个权威解体、民主抬头的时代里,自力救济的方式往往更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另一考虑的方向是从上而下,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让现有的教师组织走向专业化,如教总和全国教师专业公会,真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权威组织,好比律师公会是法律界的权威组织那样,当然这也是一段很长的路。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位老师,任重道远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