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独立新闻在线:废公考应先提出替代方案?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4672.html

Aug 26, 2010 02:29:32 pm

在《独立新闻在线》写评论,已经前后写了八篇有关教改的文章,其中对公考存废的课题,不知不觉也写了有五篇文章之多。我的看法其实也一直在修正之中,不过,不管怎么修正,还是维持废考的立场,只是从缓废转向急废而已。有读者回文问我的立场是什么?是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还是废了再说?我仔细想了想,最后,我选择的立场是倾向废了再说。

首先,公考对教育的素质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没有影响,那争议公考存废是多余的。如果是有影响,那是利多还是弊多呢?其次,影响教育素质的各种因素之中,公考是否是占了主导的地位?事实上,从正反双方的论点来看,公考无庸置疑地是占了主导的地位。因此,废考的主要理由就是公考对教育的素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弊多于利。

而反对废考的理由也是公考对教育素质有很大影响,但利多于弊。典型的看法是:“没有考试,老师不会教书,学生不会读书”。另一种典型的看法是:“公考是唯一衡量学校及教师绩效的工具”。这些看法,我都可以理解。事实上,这两种看法还是可以继续对话下去的,因为利弊之间如何衡量,我们可以从对学校教育现况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而逐步厘清的。

可是,现在逐渐出现另有一种反对废考的看法,让这个对话很难继续进行下去,那就是废公考不能提升教育素质,反而是其他因素更能决定教育的素质,比如老师的素质、师生比等因素。如果这些其他因素没有改善,教育素质是无法提升。字里行间,给我的感觉,公考和教育的素质似乎是两回事。我仔细想了很久,这种看法有一个偏差是:完全不提公考所带来的弊端。这好比当一个人大量流血了,我们紧急止血,有人就置疑:止血有什么用,你能保证止血能“提升”这个人的身体素质吗?

废公考是止跌停损

今天,赞成废公考(注意,我不是说所有类型的考试)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公考所带来的弊端太大了,把整个教育的素质(注意,我不用素质教育,因有岐义)“拉低”了,所以废公考的最大作用是止跌停损,然后稍为恢复之前的状态,如此而已。要提升教育的素质,当然是要有其他因素的配合,比如小班制等,这一点我是无异议的。

事实上,我会有废除公考的想法也不是一蹴即成的,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首先,我当了13年的老师,对公考的负面影响是有深刻的体会,但那时我从来就想过要废公考,因为一直以来在考试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很难像废公考后,会是什么样子的教育。后来,在砂拉越当了两年的独中校长,在柔佛也当了两年的校长,在这期间和当地华小校长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也出席过县教育局招开的小六检定考试(UPSR)及初中评估考试(PMR)的检讨会议,这时对公考的负面影响就有结构上的认识。在这个时候,我才有想过废除公考旳念头,不过也只是一闪而过,也没有去深思。

指责校长乃回避结构

这里要特別提一下校长贪污的课题,因为很多人大概受到之前校长贪污课题的影响或者是亲身的体会,总认为公考所带来的问题是校长问题,只要校长不营利谋私,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以偏概全。就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吧,我之前担任校长的两间独中,学生人数都不超过500人,结果很多时候是我们派人,甚至我亲自出马,到书局把课本运回学校。

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我深深体会到学校不够“肥”,书商是不太要做你生意的。而学校要够“肥”,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人数要够多;二是家长要有錢。学生人数要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肥”,这个我就不敢做论断了。

总之,校长贪污只是局部现象,而应试文化是全国的现象,用局部的现象来解释全国的现象,肯定以偏概全。事实上,县教育局才是加剧公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鍵因素,这是组织结构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一味指责校长,对校长是很不公平的。

校长也主张废除公考

从去年开始,我参与了《20年行动方略》的推动工作。有一次出席了《20年行动方略》的教育组的会议,当时在讨论第一阶段(2010年至2011年)要重点推行什么计划,其中一个成员同时也是华小的校长就提议“废除小六检定考试”为重点执行的计划。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很惊讶,不是惊讶这个主张,而是惊讶公考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已经大到身为公职人员的校长也不得不主张废除。后来,这个主张也没有纳入第一阶段13个计划之中,不是反对这个主张,而是当时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任务,至少在两年內是不太可能。

我和那位校长进一步沟通,以了解最新的情况,再综合我过去所了解的情况,就写了《教改如何改一:废除统一标准考试》。当时,纯粹是理论上的探讨而已,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当时,就觉得如要废除统一标准考试,应该要有什么样的配套措施,所以,接下去就写了《教改如何改二:教师应是教改的主体》。

正当在构思下篇文章的內容时,平地一声雷,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考虑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及初中评估考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反应。在下来的时间,我出席了两次的內部讨论,其中一次是針对公考存废的工作坊,另一次是国中生问题交流会,也讨论到公考存废的课题。这两次都有机会和一些华裔教育官员接触,了解更多的情况,主要是要确认我以前了解的情况是各別的案例,还是普遍的趋势。而在国中生问题交流会上,更有人主张不要有替代方案,直接废除就是了,理由是任何替代方案都可能会变成新的公考,形式变了,本质还是不变,因为最主要的关鍵是家长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

举台湾为例的意义

这个看法给我很大的启发,一直在思考这个可能性,后来由于撰写《从小时了了看国际数理教育调查》时,看到台湾的情况,才发现台湾在1968年就废掉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当时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校本评估。其实,我在上篇文章提台湾这个例子是有二个用意,一是没有替代方案也应该是考虑的选项之一;二是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有中央考试(即统一考试),这一点我在这里再详加解释。

首先,我例一个表,分四种情况如下:

中央考试 :高中升大学/初中升高中/小学升初中
情况A:有/有/有
情况B:有/有/无
情况C:有/无/无
情况D:无/无/无


其次,重复一次潘俭伟所提出的命题:“35%至40%有应考中央考试的学生的数理表现,比没有应考的学生来得强。”

情况A可归类为有中央考试的国家/地区,情况D可以归类为无中央考试的国家/地区,这个无庸置疑。现在是情况B及C,要归类为有抑或没有中央考试的国家/地区?举例而言,台湾是属于情况B,那台湾要归类为有中央考试还是无中央考试?

如果所谓有应考中央考试的情况,只限情况A,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废;如果包含情况B及C,那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及初中评估考试又有什么影响呢?特別是小六检定考试。这是我举台湾的最大用意,倒不是要用一个孤例去推翻整个结论。

应试文化给教育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要详细解说现在小六检定考试给学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现在县教育局对各小学(注意不止华小),要求有一定百分比的学生在小六检定考试中得到全A(注意不止是及格率),而且为了确保学校达标,这个指标也和校长升遷挂勾。原本学校在应试文化的压力下,很多已是采取应付考试的教学方式,所以周考月考天天考,再加上一连串的补习课,包括假期也补习。这样子,就算没有功效,也有苦劳,至少报告也好写。

现在要求全A,结果进一步出现了人盯人的战术,比如这个学校的业绩目标是10个全A生,那就一个老师领养一个,那一个学生考不到全A,就是那个老师的责任。有的学校,校长也要领养,因为压力太大了。因此,成绩越好的学生得到校方最多的关注,成绩越差的学生得到校方最少的关注,就算想关注,也有心无力。这种教学状况,请问是公平、合理的学校教育吗?。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县教育局把公考当成管理的工具,才造成这个结果,如果不把公考当成管理的工具,就没事了。这一点,我同意。可是要如何让县教育局不把公考当成管理的工具呢?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结论是直接废除公考会简单点。因为,这个公考也和教育行政官员的升遷挂勾。为什么?这是上行下效的问题。

我记得,如果我记錯请纠正,从现任首相纳吉担任教育部长起,每一年公共考试都是一路上升的,好像没有跌过,这是违反教育原理的。等到及格率上到不可能再上时,就开始出现拼全A的现象了。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国的传统是要当首相者,都要当过教育部长,而有那一个想当首相的教育部长不想在任內是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

什么样的政绩会让教育部长风光体面,而且是马上能见效(因为准备做首相,不可能做太久),社会大众不分种族都会鼓掌叫好的?当然是公共考试成绩。可是这不是正常的教育现象,只是把问题交给下一任,所以,这个雪球会越滾越大,到最后一个接手的人要怎么办?因此,是不是直接废除会简单点?

教育可以完全量化吗?

以上是从政治面来谈。从本质上来讲,统一标准考试一开始就是一个管理工具。所以反对废考者主张:“公考是唯一衡量学校及教师绩效的工具”。这句话基本上是反映出原本统一标准考试的用意,只是它不是唯一的工具而已。至于它为什么会普遍采用,就主要的原因是它是最简单、最容易执行,而且也是唯一可以完全量化的工具。不过,就和最近杨伟光事件的争论一样,有数字就没人性。

简单讲,考试就是用量化的手段来衡量教育的效益。就算国际数理教育调查收集了40国45学生的资料,它本质上还是用量化的手段来衡量教育的效益。当然,量化的手段在教育上是很重要且需要的管理及研究方法,但问题是教育可以完全量化吗?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只能部份量化。那教育最有价值的部份,是在量化的部份,还是不能量化的部份?大家不妨想一想。

总之,今天最大的问题是考试不能衡量教育的全部,可是我们却把考试当成唯一衡量教育的全部的工具,包括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绩效。其实,如何合理的及有效的衡量教育的效益,本身就是一大专题,这里就不详述了。最后,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如果学校教育的现况是如此恶劣时,是否一定要等待替代方案的出现及完善,才能废除公考呢?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独立新闻在线:废考:改良抑或改革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4341.html

Jul 29, 2010 12:41:35 pm

从2010年6月20日,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将会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及初级评估考试(PMR),至2010年7月27日的圆桌会议为止,各方的意见都有比较明确的呈现,我自己做了一些整理,并在这里回应一些看法。

首先,要提一点的是,我第一篇主张统一标准考试应该废除的文章,是在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要废考之前,就已经先刊载了。我特別提这一点,是不想给人误会我是因支持教育部,才主张废考。因为发觉大家在讨论废考课题时,把教育应该怎样走和对教育部的观感混在一起了。

实际上,从各种言论中,是可以感受出大家心理上都对教育部没有信心。反对者这一方固然不必说,就算赞成者也是对教育部没有太大的信心的。举个例子,教总与校长职工会的联合声明里(以下简称《声明》)有如此一段:

“基于教育部推行各项措施时,往往都没有考虑到教师实际的痛苦经验,……因此,我们要求教育部必须确保废除UPSR考试的替代方案绝对不能对学校老师带来更多非教学上的工作量,……”

单只看这一段的行文,就会觉得教总和校长职工会应该是反对废除,或者至少持保留的态度;可是,众所周知,他们的立场是极力支持废除UPSR。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

简化问题压缩讨论空间

现在,媒体的焦点都放在谁主张保留或者谁主张废除,给人的感觉保留方和废除方好像是壁壘分明。这种只注重立场,不重视理由的报导方式,实际上是把问题简化了,也把讨论的空间压缩了。立场只是讨论的起点,我们应该更重视的是立场背后的理由,然后采取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把问题全面的展开来,尽可能地让所有的细节都显现出来。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各个党团的立场与理据,就会发现所谓的保留是有条件的保留,而所谓的废除也是有条件的废除。所谓有条件的要求保留,就是考试制度应该维持,但现有的考试方式应加以改善,这可以潘俭伟为代表;所谓有条件的支持废除,就是在支持教育部的同时,对教育部也是有所要求的。如《声明》3.1中:“我们吁请教育部马上公布废除UPSR考试后的替代方案的具体详情,以供大家进行讨论,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建议,并确保有关的替代方案不会是另外一个应试教育的版本。”

事实上,不论从保留的角度,还是废除的角度,双方都对我国整个教育现况都不满意,不仅是考试制度而已。而且双方都了解对考试制度做任何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双方也都同意现在的学校教育太过应试取向,使得学习方式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不懂思考为何物,以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应采民主作风

双方的区別是,到底是要在现有的制度下加以改善,抑或废除现有制度,另以新制度加以取代,这就是所谓改良与改革的问题。不分古今中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当要做出改变时,改良与改革的争议必然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这里面不存在谁一定对,谁一定错的问题,事实上,往往是时机的问题。

今天最大的问题是出在教育部的身上。第一,它的形象不好,过去的所做所为,都是过于政治化而不够专业;第二,教育部只给两个月的时间收集民意,给人感觉似乎今年就要实行了,以致人心浮躁,不能定下心来好好地展开讨论;第三,教育部又不先公布它的替代方案,让人无从著手进行实质而有意义的讨论。

之前,我也说过,废除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废除。如果,今天教育部宣布今年尾废除两项公共考试,我看不管各方现在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会一致地反对,因为太仓促了。如果,今天教育部宣布按照2007年考试局的建议,2012年废除UPSR,2015年废除PMR,并且公布替代方案让大家讨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有时间让大家做准备及调整。

因此,教育部自已本身必须先做出改变,即真正采取民主化的作风。具体而言,教育部应改变现有收集民意,再公布替代方案的做法。反之,应是先公布替代方案及有关实施详情,再收集民意,并给予足够长的时间,让社会各界能充份讨论,以便对新替代方案的执行有清晰的认识,不致予茫然不知所措;而且进一步也能针对替代方案不完善之处提出反建议,以期尽善尽美。

假设教育部最后决定废除两项公共考试,也应有时间表来推动新的替代方案,以让各界在执行新方案时做好充份的准备,特別是教师的培训和课程的设置。更应考虑由局部到全国,逐步推行方式来推动有关的改革,而这些实验学校的校长也要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执行有关的任务,以因应各地各校具体情况所带来的差异。我要强调一次,校长的自主权在变动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坐在辦公室里的官员的任何周详的策划,都比不上在第一线工作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判断。

把握思考教改契机

另外,我要再推荐教总与校长职工会的联合声明,大家应该好好定下心来细读几遍,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比如,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声明》里很清楚地点出:“应试教育只是培养会读书和会考试的学生,是为了小撮人,牺牲多数孩子未来的教育。”在总结时,又再提一次:“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位孩子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小学教育绝对不能够沦为只是为一小撮成绩优越的学生而服务的尖子教育。” 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提过:“所谓公平的统一标准考试,只是让那些10%擅长考试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嗞味,90%的学生则在陪太子读书,他们的价值就是以他们的失败来彰显別人的成功。”

听起来很沉重,实情确是如此,这才是现有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 但这些后进生的处境,却在现今公考存废争议中,为社会大众所忽略。

事实上,我不是很在意大家的立场如何,我更期待的是,在教育部自己不小心点燃起这把教改之火时,在争论公考存废之余, 我们能把握住这次因考试存废而带来的教改的契机,从理念到法令,从中央到地方,針对我国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做出全面的检讨,包括过于政治化的教育部本身,以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提升国民的素质,发挥我国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优势,为我们下一代在全球化的当中,培养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独立新闻在线:从小时了了看国际数理教育调查

原文刊登于《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4505.html

Aug 12, 2010 12:28:55 pm

在2010年7月27日的圆桌会议上,潘俭伟代表民主行动党对公考存废事宜发表意见,根据报导,他引用了哈佛大学对“国际数理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从40个国家45万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35%至40%有应考中央考试的学生的数理表现,比没有应考的学生来得强。

由于他的论点有学术研究作支撐,因此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引起我的兴趣,因此,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后来找到关键词:TIMSS,才对这个调查有一整体的概念。

综合性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

首先,这个调查简称是TIMSS,是由于1967年成立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主持,美国波士顿学院TIMSS国际研究中心设计和实施的一项教育研究。在实施之初被誉为国际上规模最大、最为严密、最具综合性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

这个调查的目的是透过对国际间学生的比较研究,帮助教育行政部门了解该国教育质量的现状,并通过探求学业表现与教学、家庭、社区等背景变量间的关系,以指导及引导整个教育体系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

TIMSS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即相当于我国的小四及中二,这两个年级被视为是能力发展关鍵阶段,而测试的科目是数学和科学。

TIMSS的研究在1995年开始实施,它的全名是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调查(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四年后,1999年又进行一个后续的调查研究,称之为TIMSS-R,全名是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后续调查(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Repeat)。2003年,由于各国的热烈反应,所以,TIMSS更名为“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并计划每四年举行一次。

到目前为止,一共举行了四次,有关情形如下表:

表1:历届TIMSS一览表 (调查对象与参与国数)

TIMSS 1995
1.9岁学生(28国)
2.13岁学生(42国)
3.高中最后一年(24国)

TIMSS 1999
13岁学生(38国)

TIMSS 2003
1.9岁学生(27国)
2.13岁学生(49国)

TIMSS 2007
1.9岁学生(37国)
2.13岁学生(50国)

TIMSS的评估目标主要是测试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观点的掌握程度。科学评估有144题,数学评估有164题。我比较有兴趣的是评估的题目,但这是不公开的。这也是有道理的,以免有人因为事先熟悉了题目,影响到评估的准确性。不过,后来找到一份资料,了解到它的题型的分布的情况,请见下表:

表2:科学领域的评估的题型分布: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开放性回答
题量 :105/9/30
百分比:73%/6%/21%

表3:数学领域的评估的题型分布: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开放性回答
题量 :126/32/6
百分比:77%/20%/4%


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看到它的题型分布的情况,根本就不需要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就知道有应考经验的学生一定比没有应考经验的学生来得强,唯一不如哈佛大学的就是没有办法用数字来表示。

我们都知道,要应付这种所谓客观性的题目,即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速度是很重要,而速度和熟悉度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那种学生周考月考天天考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名列前茅才奇怪。比如说台湾,其成绩见下表:

表4:台湾有关年级科学评估的名次:

******TIMSS 1999/ TIMSS 2003/ TIMSS 2007
小四 : -- / 2 / 2
中二 : 1 / 2 / 2

表5:台湾有关年级数学评估的名次:

******TIMSS 1999/ TIMSS 2003/ TIMSS 2007
小四 : -- / 4 / 3
中二 : 3 / 4 / 1


台湾废考不影响表现

从上述二表,台湾的学生在TIMSS的表现是非常亮眼的,而台湾的教育部的官员常会以TIMSS的成就当成是他们的政绩来标榜,但民间有识之士的看法却是,小时了了,大了又如何?

这里特別引用台湾做例子,主要是质疑潘俭伟的一个主要的论点,即“从40个国家45万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35%至40%有应考中央考试的学生的数理表现,比没有应考的学生来得强。”

在42年前,台湾的学生从小学升中学是有一个统一考试,称为初中联考,相当于我们的小六检定考试。但在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废除了。当时,台湾很多父母也是叫天叫地。

从这里,我要问的是,在哈佛大学的调查研究里,中央考试是指什么。像台湾,已经很久没有小学升中学的统一考试,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保留升高中及升大学的统一考试。那这段时间,台湾算是有中央考试,还是没有中央考试?

现在,我国教育部是宣布准备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及初中评估考试(PMR),但保留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考试(STPM),这算是有中央考试,还是没有中央考试?

事实上,台湾在2001年也废除了高中联考,即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评估考试。可是你们看看台湾在2003年及2007年的TIMSS的表现,还是名列前茅。因此,根据台湾的经验及在TIMSS的成就,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及初中评估考试有什么大问题呢?

要学会思考,不崇拜权威

我还找到马来西亚在TIMSS 1999年的得分,请见下表:

表6:马来西亚与一些国家在TIMSS 1999的得分

******马来西亚 / 美国 / 英国 / 纽西兰 / 国际平均
数学 : 519 / 502 / 496 / 491 / 487
科学 : 492 / 515 / 538 / 510 / 488


从上表来看,似乎马来西亚的基础教育质量也不差,但为什么我们一直埋怨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呢?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TIMSS的准确度是有商榷的余地,包括评估试题的效度和信度,以及抽测样本的有效性。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TIMSS测试的是数学和科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已,这能代表整个教育的价值吗?

最后,我想讲一点的是,在网络时代里,谁也没有办法垄断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要教改的原因。因为过去知识获得是那么的不易,对知识有一种当权威来崇拜的心理,所以才会有知识是力量的名言,造成人们惯于把脑袋灌满知识。可是在今天,只有懂得用脑思考,知识才会有力量,而要学会思考,首先就不能有崇拜权威的心理,包括名校。这就是教改最困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