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当今大马:当华教有利可图时

当华教有利可图时

原文刊登于《当今大马》: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24932



  • 2013年3月26日 中午12点13分
【时政】天下未集



上一篇:《宽中拆楼事件的剖析》实是华教有利可图时的普遍现象,绝不是孤立的案例,只是对于其他学校发生的事件,不便多加评述。本篇则是深入分析何以华教会有利可图,及因应之道。

在深入分析之前,先阐明我的基本立场,即华教的核心是教育问题,所以从事华教工作是以办好教育为第一要义,而不是筹款或工程。所以,当本末倒置时,其实已经不是在从事华教工作了,虽然还挂著华教之名。

经济考量不能伤害教育
华教何以有利可图?首先就从学校规模讲起。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规模经济,即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运用到教育领域,则为教育规模经济,即指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

在教育经济学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探讨的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多大的学校规模才能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要注意,教育领域的规模经济和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的概念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即只要教育功能受到损害,就算单位学生成本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一些具体的讨论可参阅另两篇文章:《财务负担Vs组织使命: 论独中的道德困境》及《独中对学生人数的迷思》。以上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讨论,但在对逐利之夫而言,更多是从获利的角发来看学校的规模。

这里举一些亲身体验的例子。我曾在雪隆区某独中担任过数学科主任,通常年尾时,总会有不少书商或其代理上门介绍他们的教科书,不管是选书还是购书都很方便。到了担任校长的两所独中时,由于学生人数都不超过500人,结果很多时候是老师自行到书局去选书,或者千呼万喚,才把书送来,甚至有时还要亲自出马,到书局把课本运回学校。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所以,深深体会到学校不够“肥”,书商是不太要做你生意的。而学校要够“肥”,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人数要够多;二是家长要有錢。学生人数要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肥”,以经验来论,500以下是规模不经济,1000以上有规模经济的效应,5001000之间,就不是很清楚了。

食堂也是如此。以我担任校长的两所独中为例,根本不会有人来竞标,反而要求现有的承包者继续做下去,甚至租金都可以再“商量”。所谓的公开、公平、透明化的ISO标准竞标程序,根本就是多余的。我还曾到过一些微型华小去招生,发觉他们的食堂都是马来餐,因为实在是赚不了几分錢,根本不会有华人来承包。反之,规模经济的学校就大不同。以宽柔中学为例,食堂的档口就很多样化,各种各样的食品任君选择。隆中华的食堂也不相上下,许多大型华小也莫不如此。

正如,多年以来的华小校长涉贪争议,其中有论者曰:“本邦有1288所华小,绝大部份是中型与小型华小。全国有三万余名华小教师,校长职位却甚少人问津。千人以上的大型(A)与三千人的特大型华数目不多,约数十所而已。......出任大型(华小)校长可以获取台底的巨大利润,与学生人数成正比,人数越多获利越高,这就是为何华小高级督学没人要做,个个争做A型校长的主因。”(水中莲,2006167

单元政策助长寡头垄断
显然,学校的规模是问题的所在,学生人数越多,规模经济的效应就越强,反之,就越弱,甚至是规模不经济。只有规模经济效应强的学校,才会有涉贪、图利他人或利益交換的可能。那为何华校的规模可以变这么大呢?这就和政治扯上关系了。众所周知,在国阵政府的单语教育政策底下,华小和独中,甚至包括国民型中学的数量是只能减不能增,除非在大选前给予足够的政治压力,使得国阵政府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

试想下,如果华小可以按照社区需求的原则增减,华小会可能出现超大型的学校吗?规模小了,获利空间也会跟著缩小,涉贪的机率自然降低,不论是校长,还是董事会或家协都一样。试想下,如果独中可以自由地申办,新山东北区的华社就可自行申办一所位于当地的独中,既不必劳车舟顿地往新山的校本部挤,也不必受宽中董事会的私心所制约。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宽中董事会拿什么理由来拆楼重建。由此,在政治上,我们可以推论宽中董事会是不希望政党轮替的。

其实,很多“华教”的既得利益者也多多少少有这种心态。因为,华校的数量受限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反而是使华校,特別是独中,处于寡占市场的位置。因此,在人口密集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华校供不应求时,学校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学校越大,获利空间也就跟著越大。而且又因为是寡占市场,顾客(家长)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几乎可以无视于顾客(家长)的投诉及抗议。所以,从利益的角度来说,这些“华教”的逐利之夫当然希望永远处于寡占市场的位置,而不平等及不开放的单语教育政策正好提供了形成寡占市场的有利因素。

其次,造成华教有利可图的另一因素是华社的心态。所谓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华社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所以,现今以华教之名来筹款,几乎是无往而不利,与80年代之前的处境相比,仿如天渊之別。那个时候的董事的确是不容易,向人筹款须要费尽口舌。

前几年,有和在地的校友聊天,就提到现在宽中要筹款,不用董事会带头捐一大笔,当地华社就会主动捐款,而且常常超额完成。当时,我就说:这种情况不是好兆头,迟早出问题。当时那位校友不太能接受我的观点。

道理也很简单,试想下,如果筹款不必然是董事的责任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小型又没有名气的学校就算了,但以宽中这种规模且名气又大的学校为例的话,那当然是大把人抢著要做董事。何以如此?有工程不用讲,获利空间当然大,就算没有工程,学校的文具谁赚?印刷呢?我还耳闻各种离谱的获利手段,这里就不谈。就算这些统统都不考虑,名气本身就是资源。

逐利之夫担任学校董事
总之,当做董事的成本小于获利空间时,许多逐利之夫就会跑进来,然后敢敢担任重要职务,甚至当上董事长。反之,做董事的成本大于获利空间,逐利之夫自然就跑掉,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有心要把学校办好的董事。所以,筹款怎么可以不是做董事的当然责任呢?

可是,现今的情况是筹款慢慢变成师生的责任,学生不达标,就似乎是不爱校;老师不“积极”带动学生筹款,似乎就是“教学不好”,教师评估上的分数就会下降很多。家长也很多就自掏腰包,协助孩子达标。学生没吵,教师不敢有异议,家长也不出声,华社自然也不觉得怎样。于是乎,华社就变相成为这些逐利之夫的提款机。

如有人有意见,董事会通常会搬两大理由,一是政府没有津贴我们,二是学校是大家的。这两大理由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诚意有多少。当有人对学校的某一措施,或董事会的某一计划有意见,有诚意的就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没诚意且又说不过人,就会说这是学校的主权或者是董事会主权,请不要过问。简言之,出錢时,华教是大家的;要分享决策时,就说这是董事会主权。

最近某独中因买树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就有论者如是说:There's no point making such a noise. The trees are belong to school and The Board is there to make decision. The trees were donated decades ago, none of us here paid for them. This is typical while doing community work. No matter what it ends up with, people ALWAYS got something to say.. Don't you think, teachers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to give positive message and influence to students and even the society?
“没必要闹事,这些树都是学校的,董事本来就是有权做决定。这些树是几十年前捐助的,我们也没付出分毫。这就是社区工作常见的事,不管做什么,人家总是有话说。难道老师的工作不是向学生乃至社会传播积极的讯息吗?”)

当要老师牺牲奉献时,就会说学校是大家的;反之,当老师发出不平之鸣,就会说学校不属于你的。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在这里,我不是反对捐錢,也不是反对向华社筹款,而是要强调,筹款一定是董事会的当然责任。如果董事会是逐利之夫当道,那根本一分錢就不用捐给他们。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还是不容易的,这好比强奸案,社会通常指责被强奸者多过指责强奸者。像我这样子“鼓励”信不过就不要捐,很容易被扣上“破坏华教”的罪名。就算对一些个人操守没问题的董事来讲,也是面子大过天。

难以从组织机制上改善
有的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从改善董事会的组织机制或学校机构的财政管理机制著手,总好过采过如此“激烈”的手段。当然,如果能够从组织机制上把这些逐利之夫挡在外面,当然是好事,但不容易,特別是董事会已经是由一群逐利之夫当道时,简直是不可能,他们更可能修章让组织更容易“私有化”。

2009年宽中召开特大修章,除了通过授权董事会可以动用6百万现金做投资事宜,还修章不让教师成为会员,理由是有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应予廻避。当时,很多人接受这个理由,也为董事会辩护。其实这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因为,在教师不掌决策权的情况下,却可以利益冲突的理由而不能成为会员,那这些发展商、建筑商及五金商又凭什么理由可以成为董事,甚至担任重要职务,包括董事长一职。

从今天看回去,根本就是为某些人可以擅权,进而可以拆楼重建而舖路。《论语》中就有那么一句,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逐利之夫通常也是奸诈之徒,想把他们挡出组织之外,不是说不可能,我只能说不容易,特別是形成利益共同体时。更重要的是,华社还有不少乡愿之士。没有这些乡愿之士,那些逐利之夫只能小恶,不能成为大恶。

据悉,宽柔百年校庆纪念章买出了96套,即筹到96万了。我就想除了一些人是因情面难却的情况下认购,难道新山的华社真有那么多有錢的乡愿之士吗?事情已经搞到这么大了,还这么踴跃认购?细看名单,74套个人认购,22套公司行号认购,其中有不少是发展商和建筑商。另,83日的联欢晚宴的订席有405桌;又悉,宽中董事会准备在6月初召开特大,准备翻案,通过拆楼重建的工程。

显然,董事会的布局是要好好利用这个联欢晚宴。到时,我们就看看有多少人出小錢,多少人出大錢。出小錢者肯定是应酬,出大錢者大概就是受感情左右的乡愿之士,要不然就是有所图,或者情面难却?不过,那些众多出席者肯定是给人利用来造势,所以,给我建议,我是宁愿出席518日由宽柔校友会主办的谢师恩晚宴。

总而言之就是两点结论,一是政党轮替,提供改变单语教育政策的可能,进而缩小超大型华校的规模,让教育可以回到正常的轨道上,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但我也不否定改善组织机制的必要及可能;二是筹款绝对是董事会的当然责任,绝不是师生的责任,华社绝不应该成为华教的“自动”提款机,家长更不应该沉默。

参考文献:
  1. 水中莲,“华教要止血”,载于林武聪等编,《掀开华小的地毯--校长涉贪争议集》,燧人氏事业出版,2006

(黄集初毕于台大历史系,取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服务于独中17年,现在华研担任副研究员。)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当今大马:宽中拆楼事件剖析

宽中拆楼事件剖析

原文刊于《当今大马》: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22346



【时政】天下未集


  教育本应是一片神圣的净土,但在现实中,教育除了受到政治的束缚外,也难逃经济利益的诱惑,受其左右。华教固是伟大和神圣的事业,多少先贤为之牺牲,但华教走上顺境,筹款数额一再地破记录,学校工程也不断展开,这种火红的情势,难免引来遂利之徒想方设法棲身于其中,再谋其利。日前在新山发生的宽柔中学拆楼事件,便是一个值得省思的案例。
20118月中旬左右,宽中董事部公布“宽中校本部大型建设方案文字说明”,即刻引起不少校友的关注,其中的焦点是在宽中最早的建筑物:敬业楼与乐群楼要拆掉重建8层高楼,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对此,有赞成者,有反对者。赞成者的理由就是“发展”二字,反对者的理由则以保存古蹟为主。
虽然我身为校友,但地处吉隆坡,其实是没有太大关注有关的事件,至到某位校友把董事会的方案电邮过来,要我详看并给意见,于是乎就好好地详读有关的方案。阅毕则发现问题很多,于是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及多年的实务经验,写了8篇短文,发布在面书上“宽董拟拆楼堂案之关注小组 ”组群內,其题目为:

驳人口增加论
这里就综合地概述8篇短文的內容。首先,董事会拆楼重建的理由是要在校本部增加学生人数至6400人、140个班级,以及同时实行全日制。前者是因为新山人口不断地在增加,而后者则是基于教育部长慕尤丁说要推行全日制(注1)。人口不断地增加的理由看起来有力,其实是很粗糙,后面再详说。至于慕尤丁这个理由简直是笑说,不必引什么大道理,我只引两个理由:1.古来分校是全日制,请问其成效如何?难道有很大的差別吗?就以统考成绩为准好了,有明显的差別吗?董事会到现在为止,没有回应这一方面的问题,不管多少校友提出这方面的质问;2.《教育大蓝图》(英文版)里根本没有提到要全面推行全日制,反而在6-19页至6-20页提到全日制(Single-Session)和半日制(Double-Session)在教育效果上是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別。
那董事会为何非要推行全日制?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是要增加学生人数至6400人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拆楼重建。翻开过去十来年的记录来看,最高峰是在2004年,校本部的学生总人数是7162人,已经是远超过6400人。2001年是6800 人、138个班级;2002年是6920人、140个班级。所以,只是单纯地增加学生人数,是不足以成为拆楼重建的理由。
不过,我的短文里是花相当多的力气在反驳董事会的人口增加论。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基本观念,直接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是学龄人口,即6岁至18岁的人口,而不是总人口,因此,新山人口不断地增加,不代表学龄人口一定会增加。以中学来讲的话,只要看小学的学生人数有没有增加,就知道未来的中学的学生人数是否会增加。而董事会的说明里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我的《分析3》就是详细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我的结论是:“华小学生人数在2012年是一个高峰,过后都会往下走,因2007年龙年出世的新生,到2012年是小六生,他们一毕业,华小就会少掉整整9千人以上。下来的变化就看每一年的小学新生人数是多少,如2012年起的新生人数不超过8000人,则要到2016年,学生总人数才会往上升。但除非接下来每一年的新生人数超过8,333,否则总人数还是不会超过5万人。因此,合理的预估,新生人数应是在7,800上下徘徊,也就是说到2020年,华小学生总人数会徘徊于4.5万到4.8万之间。

华裔人口趋向少子化
这里再补充多一个资料。请看下图,这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NONE

请注意看201025岁以下的人口变化(棕色),年龄越低,人口越少,这表示我国的人口开始出现少子化的现象。这意味著10年至20年內,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人数会过剩。其实,现在教育部要降低班级人数,就是要因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华裔人口的总和生育率,根据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报告,华裔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的2.6人下降到2010年的1.5人,相比巫裔人口从3.5降到2.6及印裔人口从2.5降到1.7,降幅是最大。各位读者,总和生育率是什么概念呢?简单讲就是一个女性终身平均生下几个孩子。1.5是什么概念呢?只要低于2.1,就代表新生人口不能抵消死亡人口,也就是说,华裔少子化的现象是更严重。
降低班级人数成本增加
或者有人辩说有多的课室可以降低班级人数,让教学效果更理想云云。《分析5》就是針对班均人数而论。任何理想要实现,都会面临成本的问题。降低班级人数意味著教育成本增加,经过计算,如果宽中的班均人数由50人降为45人,那董事会就要最少多负担74.88万元的开支,这是假设所有的教师都是新老师的情况。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根据宽中2007年至2009年财政报表的数据来计算,董事会要多负担118.8万元的开支。
隨便在这里补充一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校的董事会不是很在乎资深教师的流失,因为资深教师在财务上代表高成本,新手教师代表低成本。至于教学品质如何,那是看不到的东西,不像成本那么立竿见影,董事看不到,家长也看不到。况且很多家长会把孩子送去某校,通常是看学校的名气,而不是看学校的师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很乐意地去“承包”孩子所有的筹款固打额,那只能说这些家长是很肥的羔羊。

应设分校因应人口变迁
说回人口增加这一议题。董事会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人口迁移与分布。一般上,人口迁移通常是指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但还有一种人口迁移是城市內的人口迁移。全世界的大城市普遍上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旧区的人口往新区迁移,由于旧区通常是在市中心,新区则是在外围,因此,常呈现由中心往外围移动的现象。在教育上就会出现旧区的学校面临学生人数不足的困境,而新区则会面临学生爆胀的压力。如果新区的学生被迫要到旧区的学校上课,则会造成交通阻塞的社会成本。吉隆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兴趣者可参阅教总的报告:2010年吉隆坡华小现况与未来发展调查报告
新山也不例外,市区內的人口不断往西北区和东北区移动。《分析2》就是針对这一课题加以详细论证,也可参阅教总的报告:《新山县增建华小概况》。校本部是市区內,古来分校是在西北区,而东北区是校本部的招生范,因此,在《分析2》里,我推测校本部至少有50%的学生是来自东北区。因此,我的结论是:因此,综合考虑人口的分布、交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及《备忘录》的建议为了因应‘人口激增’所带来的教育需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应是在东北区建立分校。当年政治气候不如现今如此开放,当时的董事会尚且能够争取到南方学院的创办及古来分校的增建。而今大马政局日趋开放,10年之內必有鉅变。此乃华教发展之前所未有的良机。不乘此良机向外拓展,欲待何时?因此,在因应‘人口激增’所带来的教育需求之前提上,董事会应该维持现有的半日制,然后趁大选来临之前,提出在东北区增建分校之诉求。此方是宽中百年之大计。
总之,董事会所谓“人口激增论”的理由是非常的粗糙,以此为由来拆楼重建,是非常地牽强,经不起深入的推敲。可是,在地方上的一些评论者还是以“人口激增论”为由,支持董事会“发展”。看来,要把一些基本概念传播给一般大众,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地区上的总人口激增不代表孩子也跟著增加,还要看人家要不要生。

提高教育素质而非人数
最后,《分析7》就假设董事会硬要推行6400+全日制情况下,会出现什么后果。我的推论是:“董事会为了保证学生总人数在6400上下,必然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也是其他中小型独中所常用的方法:
  1. 继续降低录取分数,收更多的新生;
  2. 再不行,纪律方面,尽量少记过,减少开除学生;
  3. 再不行,降低升留级标准;(很多在校生会流失,多是因为留级;)
  4. 再不行,降低校內考试的难度;
董事会如果要求校方采取以上的措施来保证董事会当初的“预测”是准确的、“决策”是正确的,请问其后果是什么?这里引用某位校友之文:《董事先生--真的只剩高楼吗?》里的一段文字:“如今把孩子送进宽中,却是让一些父母担心的事。普遍上,学生的纪律和品德每况愈下,校方还说尽量不开除学生?‘校规严明’去了哪里?数学考试 - 有班级的及格人数为个位数、其他科目也无可圈无可点,校方还说尽量做到没人留级?
坦白讲,我在独中服务了17年,只见过人数不足1000人以上的独中,会采用上述种种提高学生总人数的措施,从来没有见过2000人以上的独中,会去采用上述的措施。为什么?人数已够的独中,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校誉,而不是人数。而宽中却反其道而行。
或许有人说,我们应该“有教无类”,不要太计较学生的素质和成绩。这个理由其实是似是而非,这里不申论,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独中对学生人数的迷思》。总之,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可以用一所学校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一国之力都未必做到有教无类,更何况是一校之力。

校友会方案委曲求全
那董事会是否会硬干呢?我们看下一些后续的发展。
当董事会方案公布之后,马上引起众多校友的议论纷纷,慢慢地就在脸书上聚集起来,形成反拆小组,积极推动反拆的立场。当然,要发挥影响力,不能只在纲络上活动,因此,也在报纸上发表好几篇文告。不过,更重要的是于201110月上旬在新山办了两场讲座会,第一场主题为:“校园建设与永续发展”,主讲者为:李书祯、张集强、杨邦尼;第二场主题为:“新山华教路在何方?”,主讲者为:刘鎮东、安煥然、黄集初。这样的举动就叫“站出来”。一些董事也出席讲座,也和我们交流意见,结果这批董事在年底改选时,很多被“刷掉”。后来,在13位落选当中有10位后来召开记者会,明确表态反对拆楼大计。而且从这次选举中,我才知道宽中董事会原来不是规定必须现场投票,因此,有所谓“收票”的现象。堂堂大校,竟然是采取这种落后的选举制度,说出来,还真让人不敢信相这是号称准备迈向世界一流的学校。
进入2012年,3月宽柔校友会改选,选出新的领导人,取代了之前一直不表态的旧领导人。在新任会长的领导下,于9月提出《建议书1》及《建议书2》。校友会建议书的重点如下:
  1. 保留“敬业楼”与“乐群楼”,不拆;
  2. 在乐群楼后的停车场建6层教学大楼;
  3. 在食堂前的停车场建新的行政中心;
  4. 临时体育馆改建为综合体育馆;
  5. 足球场下,改建为地下停车场。
校友会的建议书其实是一份委曲求全的方案。意思是如果董事会还是坚持要“建设”,校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展”,何必要伤害校友的感情去拆楼呢。有很多校友对第3点的建议很不解,董事会没提要建新的行政中心,为什么校友会要如此建议。事实上,据通晓內情者的告知,原来董事会的计划里,不止是要拆大礼堂左右的敬业楼和乐群楼,还计划在在大礼堂前面的庭园,即放著孔子像的这一空旷之处,起一栋行政大楼。这好比在一个四合院的中间起一栋建筑物。这也为什么我说校友会的建议是一份委曲求全的方案。

特大否决董事会提案一
结果,董事会反而宣布召开特大,曰:“为配合未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及教学设备改善的需要,学校行政部建议并获得董事会同意下,建议:
  1. 拆除乐群楼,在原址兴建两栋新教学楼,其高度交给大型发展委员会及顾问工程师处理之。
  2. 兴建多层综合体育馆及地下停车场,内部设计细节交给大型发展委员会及顾问工程师处理之。
  3. 配合新教学楼、综合体育馆及地下停车场等的建设,改善各基础设施。
显然,董事会是把学校行政部摆上台了。原本校友会是在不拆楼的前提下,提出各种建议,结果,董事会在“笑纳”校友会的建议下,照样要拆楼,“大小通吃”。这种情况下,校友会只好在特大前一周,召开说明会,号召全体校友出席,集思广益。
129日,特大召开。最关鍵的提案,即第1提案竟然以微差被否次,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因为争议了一年多,董事会如果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是不会召开特大。显然,当权派的阵营里,有人跑票了。

董事会意图推翻特大议决?
本以为,特大的结果出来,可以结束争议,大家团结一致,好好地庆祝百年大庆,虽知董事会竟然还是要意图推翻特大的议决。
首先发声的是第二副董事长郑振贤,据报导,曰:“宽中董事会有权建校,这是我们的权限,可是为了更透明,我们召开特大。但是,星洲日报的全国社论,指我们是权威作风。若是威作,我何必特大?我直接建就好了。一些言,我要去思考,中庸地问题。”他会引起我的注意其实还是他的身份,即士乃区州务大臣特別事务官。何解?大家自己不妨想一想。
其次,在2013年的开学礼,董事长陈伟雄表示在去年的1231日,董事会议上议决在2016年实行“单班制”。据报导,董事长陈伟雄曰:“虽然特大否决拆一栋楼,但或许拆除两栋楼,不建过高的楼层的建议或许会被接受? ”。
一位校友透露一些消息:“拆楼事件尚未了结!据说雄哥在董事会中提出,欲于半年内再招开特大,以求通过其‘旧酒新瓶’的新方案,即拆除乐群与敬业二楼,改建两栋5层楼的教学楼。他也已向报章澄清昨日有关校本部建议‘不拆乐群与敬业二楼’的误解。看來他当真以为宽中是他家产业,不理会大众的反对,要硬著干了。
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这里全面公开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些人就是看死大家会为了维护校誉,而投鼠忌器。

趁百年校庆筹大錢?
为什么董事会非要选在这个百年校庆提出这样一个有伤和气的拆楼大计?某位校友如是说:“除了之前小弟所想到的‘董事们有几位是有着建筑业的背景’为‘可能的理由’外,董事部也可能是因为如果不借着宽柔创校100周年的气势,设立一个‘大目标’(筹款也好,建设也罢),是乎是‘浪费’了这个机会。”
的确,百年校庆真的是一个筹大錢的良机。去年麻坡中化中学在百年校庆筹建校基金,就创下全国独中筹款记录,共筹得2500万令吉。输人不输阵,宽中董事会竟出前所未的筹款方案,即限量发售2000宽柔学村百年庆纪念章并借此以筹募2000万令吉的建校发展基金。一个纪念章售价为1万元,而成本约为2000元,也就是说如筹2000万,其中大约4百万是成本,这4百万根本就是一笔生意,而且是大生意。社会大众捐錢,然后有人从中做了一笔4百万的大生意,有这样子的筹錢方法吗?我还未见过。

地皮值钱,是否有更大计谋?
由于董事会表现出一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咀脸,不由得我不去设想拆楼事件背后是否还有更大的计谋。想了很久,突然想起在97风暴,校本部是有迁校之议,而且一副势在必行的模样,只是97经济风暴一来,就无疾而终。于是,就往这方面去设想,最后发觉整个校本部的地理形势和白小是一模一样。当年白小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白小周边的地皮都已发展了,就只剩下白小和旁边的新村这塊肥地了,而校本部也差不多如是。其右邻废置已久的发电厂已被财团买下,准备兴建商场和医院,走远一点,是新建好的南北大道南端终点处,再过去就是新山关卡大楼。而左边不远就是免稅海关区。所以,校本部这塊地是越来越值錢,比97风暴前还值錢。
所以,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最佳方案是先拆楼重建,利用百年校庆众人热情澎湃之际,赚其第一笔金;过了若干年后,再以校园拥挤、交通阻塞为理由(这个其实也是反拆楼的理由之一),买地迁校至东北区。
有人或者会问有可能吗?其实,只要回想2009年的特大,竟然可以通过如此的提案:“授权董事会动用学校流动资金不超过600万令吉作为投资收益事”,那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利益够大,又有得分,不要独吃,加上马来西亚的政商勾结结构,再加上有写手为文粉饰之,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样我就有点明白为什么董事会要在半年后才开特大,其实是要观察大选前后的变化与结果如何。这里的关鍵点是在争议中,反拆小组提出争取东北分校的替代案,只要能争取到东北分校,董事会就根本没有理由拆楼重建。尽管如此,由始至终,董事会是不回应这个方案,一概推说不知情。
其实,在这次特大拆楼之议被否次后不久,身为宽中校友的巫程豪就明确表态:“倘若民联执政柔州,民联愿意拨出新山东北区的一塊土地给宽柔中学建立分校。结果,是引起和马华之间一场口水战。后来,又传出3年前已有发展商愿意捐地建分校,而且蔡细历己在处理中,会在大选之际有个结果云云。但是,董事会的回应就是不知情,一年前不知情,一年后也一样不知道。
所以,我的利益最大化方案的猜想搞不好就是逐利之徒心中构想的方案。最后,以一首多位校友共同创作的打油诗做结:
勤俭正直放两旁,团结幸福齐亮相,百年校庆釣大款,教育那有高楼香。


1:董事会开始是说全日制,过后又改口说是单班制。不管何种说法,就是要把现有校本部上下午班制废掉就是了。时而全日制,时而单班制,只不过是语言的伪装术吧了。


-----------------------------------------------------------------------

《当今大马》的读者ABCG留言:

“哈哈哈,您們的CASE 跟當初坤中一樣,只要看到學校有錢和地皮值錢,這些所謂的 "億萬富翁"的狼,就會開始進駐這些學校當董事。如坤中事件美其名說:學校老舊,壞了,學生人數增加不夠等等,只要能夠達到目的的都不擇手段和報館狼狽為奸報假消息。 

加上學校一般上的儲備金多,如坤中就曾有6百萬現金作為應急用的,結果這票 "有錢的窮人"盯上了,並借說學校老舊無法修,並用外包障眼法,不直接用自己的公司承接工程而分包給外。坤中6百萬聽說3年內給花完了。

另外,還有7片很大很值錢的地在PUDU RAYA 廣東會館後面,也不翼而飛,說是政府早GAZAT,可是如是政府GAZAT,為甚麼卻是成為很大的停車場?

所以,我們現在這些 "有錢的窮人"很多,進駐學校當董事,可以表示自己有點 "墨水"又不用出自己腰包錢,就很容易得到現金工程的好處,同時也提高自己如一副 "仁翁心腸",這些人都等 "天"看吧!

這是華教悲哀,其他獨中校友也不用以為您們沒事,可能下個目標就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