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more: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64628#ixzz4TR0vTxuf
【天下未集】
上个月27日,教育部长马哈基尔卡立突然表态,他个人希望明年就落实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不再让小学生承受重大的压力云云。一时间,又引起坊间的热议。
其实,这个课题在2010年,时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已向外界表示教育部会在未来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所以,纵观现在各种意见,不管赞成,还是反对,论点几乎都是重覆6年前的看法。
当时,我也前后写了7篇文章评析公考存废的议题。基本上,我的立场是坚持废考,只是在缓废或急废之间徘徊,最后的立场是选择废了再说。今天,重新检视6年前自己文章的观点,我还是认为废了再说。主要理由有三点:
考试已失去筛选作用
一、UPSR己失去筛选的作用。公共考试最大的作用就是筛选。在《巴恩报告书》里,就提出只让20%的小学毕业生读中学。到了《达立报告书》则改为30%,其余70%的小学毕业生可选读3年制的职业学校。1965年,教育部废除这个政策,所有的小学生都可直升国民中学。所以,这个小学升中学的公共考试很久以前就失去了筛选的作用。
二、公共考试没有培育人才的作用。一般上,考试的主要作用有二:(1)形成性评量,其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再加以补救,及作为教师改进教学之用,如隨堂测验之类;(2)总结性评量,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评定,公共考试就是属于总结性评量。
所以,公共考试的作用就是筛选、分等、择优、淘汰等,基本上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是培育人才的制度。可是在现代,公共考试已是教育制度的一部份,于是我们就常以为考试可以培育人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培育人才,在学校是看老师的教学;在家庭,是看父母的教导;在社区,是看社区的风气。
误把考试当绩效管理
三、应试文化对教育的摧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东方社会还有一个特殊的应试文化。这种应试文化使考试多了一个教育学以外的作用,那就是成为绩效管理的工具,社会大众、家长都以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局以考试成绩来判定校长的领导能力。
结果,在层层压力下,许多小学从小一开始就有一连串的各类考试,最后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于是,就形成没有考试,学生不学;没有考试,教师不教。这是一种教育受到摧残的现象。但今天一些反对废考者,却以这不正常的教育现象,作为反对的依据,真是莫大的荒谬。
由于这种把考试当成绩效管理工具的风气,在这个社会中已是根深蒂固,以致考试方式不论如何改良,都无法避免应试文化对教育的摧残。这种情况下,直接废考是最好的办法。
教育被窄化成打分数
不过,可以预见废考的阻力重重,举其大者有二:
一、既得利益者。任何荒谬的制度,都会有从中得利者。UPSR的最大得利者就是出版社及补习行业,特別是出版社。
上一次废考争议中,在某个宴会上碰到一位曾教过的学生,他正好在出版社工作。他就跟我断言,UPSR肯定废不掉,因为利益太大了。这次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说我国小学教育深受出版社的影响也不为过。
二、走入死胡同的教育观念。虽然一路来我们提倡五育并重,近来更倡议终身教育,每一个人都应终生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的来临云云。但在从争议中,可以观察到反对废考者的实际看法还是把教育看成学校教育而已(终身教育不见了),学校教育又窄化成课堂教学(五育并重不见了),课堂教学又进一步窄化成填鸭式的考题训练班,简言之,教育就是打分。
这种观念“紮紮实实”地施行下来的恶果,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绝大部份学生,毕业了就不阅读,也不学习(终生学习不见了)。这么明显的严重问题,我们却习以为常(不正常也变成正常了)。这种僵化、静态、过时的教育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要纠正过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校本评估被扭曲原意
有的人虽然支持废考,但却要求有替代方案方才安心,于是教育部就推出校本评估。虽然校本评估是属于形成性评量,目的是用来掌握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并加以补求。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教育部总是搞到像总结性评量多过形成性评量。比如公平性的要求,只有总结性评量才需要公平,因要把人分等第;形成性评量不需要,因是给教师改进教学之用。这是很基本的教育概念,却搞到很复杂。
再讲一次,校本评估的用意是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状况,就是这样子而已。可是现在却把校本评估搞到要拿来评估教师、评估学校,这一来就有公平性的问题了,但这样一搞就失去校本评估的原本用意了。这表示脑袋里的观念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或者跟得上时代,任何考试形式的替代方案都会变成新的公共考试。
可抽样测试鉴定水平
有些人还是觉得要有一个考试或评估之类的工具来鉴定全国学生的总体水平,以便教育部制订教育政策时有所依据,或教育政策在执行时出了问题,可以及时改善云云。如果是这个目的,其实学PISA那样选取部份学生来测试就好了,不用劳师动众,搞到大家都累。
按照统计学原理,如果设定信心水平为95%,误差为3%,大概隨机抽取1100左右的学生就够了。如果信心水平提高到99%,隨机抽样也不过是1900学生左右。而且,也不需要每年检测,3年一次就差不多了(PISA也是3年一次)。其实,有些国家就是采取类似的做法,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详情,不妨去浏览香港考评局的网页(注1)。
有些人始终还是不放心,特別是父母,总觉得没有公共考试,如何保证学生学习。其实,要促进学生学习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这里引用香港PISA中心的研究成果,供家长参考。
“总括而言,若父母多与子女沟通,关怀地倾谈以了解他们的学校生活,分享如何调校学习节奏以减低焦虑,掌握子女的学习兴趣,对子女多加鼓励,而非只督促功课而添加无謂和过大的压力,将有助子女培养足夠的自信心和效能感,亦能使双方达到一致而适切的期望,这样子女才能超越考试的框框,热切地為追寻知识而终身学习。”
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人才,而不是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是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生命来影响生命,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教师有责任,家长也有责任。弃自身的责任而不顾,一切推诿给公共考试,总归不是教育的正途。废考正是要让教育走回正途。
注1:搜索关鍵词:中文为:全港性评估系统,英文为: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TSA) 。
黄集初,毕业于台大历史系,曾服务于独中17年,后取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及博士。
Read more: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364628#ixzz4TR11ol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