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教育考察记 8

第五天行程(30/09/2016)

早上

1.李荣安教授。

內容要点如下:
  • 香港一直没有正规的德育与公民教育,而香港的德育又常与国民教育联在一起;
  • 政治的改变常会导致教育的改变,德育与公民教育便是最好的例子;
  • “公民教育”是西方用语,东亚各国的学者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询问时,就以“道德教育”来对应“公民教育”。
  • 为了因应97的到来,在1995年成立了“公民教育检讨委员会”;
    • 与此同时,为了因应97之前的移民潮,香港政府也逐高大学入学率(4%-->11%-->18%),以留住人才;
  • 1996年,公布了“學校公民教育指引”,这等于一个政府为另一个政府做准备,是世界首见的案例;(通常如此高度政治化的文件,应该是97政权转移后,才由新届政府来制定。)
  • 对于香港公民教育中,“中国视为第三者”的观点,中央政府是不满意!
  • 2001年的教改建议,把“公民教育”改名为“德育与公民教育”,这等于把“公民教育”变成“道德教育”,即避谈“政治性”课题。
  • 香港在“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教学法是采用“价值澄清法”,好处是没有政治取态(表态),即政治中立。
    • 香港政府觉得比较可行;
    • 师生不必表态,也感到放心;
  • 东方社会常强调“尊重”,西方社会反而强调“容忍”;
  • 香港的5种关鍵价值里,不谈“权利”(只有责任)。
    • 5种关鍵价值:
      • 坚毅;
      • 尊重他人;
      • 责任感;
      • 国民身份认同;
      • 承担精神;
    • Commitment(承担)是一个很具有东方色彩的字眼;
  • 在全球化、移民潮的冲击下,“国民”身份越来越模糊;
    • “国民”只能有一个身份是一个假设,这源自“民族国家”的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 世界上大部份政府都不会放弃“民族国家”的概念;
  • 香港教改有两个影子:
    • 中国的影子;
    • 国际的影子;
    • 写给中国看的就大鸣大放,写给香港人看就另一套;
    • “文件”也有不一致之处,表面是“中国化”,內部细节却是“国际化”;
  • 对于香港人,本土化更亲近全球化,国家化反而疏远了本土化(第三方);
  • 结论:
    • 国家化不等于本土化,反而是去本土化;
    • 全球化不等于去本土化,反而是促进本土化。
  • Q&A:
    • 香港的价值就是全球化;
      • 中国所有的改变都是“政府行为”,对不是“政府行为”都感到不舒服;所以,一直要把香港“国家化”;
    • 道德与公民教育之间存有內部张力:好人 VS 好公民;
      • 有调查显示,西方学生可以,区分两者的不同;但香港、北京、新加坡、台湾学生就分不清;
      • 东方社会是认为要成为“好公民”,首先必须是“好人”;
      • 西方社会却把这两者分开,可以有不道德的好公民;
    • “公民教育”独立成科好,还是跨学科好?
      • 全世界各国调查的结果是一半一半;
      • 独立成科的问题是师生都痛苦。
----------------------------------------------------------------------------------

2.谢鍚金教授。

內容要点如下:
  • 旧中文课程的特征:
    • 考试导向;
    • 侧重阅读;
    • 范文主导;
    • 鉅细无遗;
    • 重內容;
  • 修订中文课程的待征:
    • 重视学习过程-->引入校本评核;
    • 从读写到综合-->重视阅读,也重视其他语文的能力及综合能力;
    • 不设指定范文-->校本教材,多阅读;
    • 目标明确有层次-->有的(能力)放矢,重点施教;
    • 重思考而不止于背诵-->能力为主,重视思考;
  • 阅读是一个关鍵,阅读方法更是重点;
    • 教方法,也要用方法;
    • 学习有context(情境),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 传统由字到句,由句到章,其实是很低效的方法;
    • 不用教完,其他可以自己看;
  • 阅读能力架构:PILRS Vs 香港教育局
    • PILRS架构:
      • 寻找文章表层“明显”的资料和讯息;
      • 简单的直接“推论”;
      • 根据己有知识,“综合”文章各部份內容,以解释文章文意;
      • “评价”文章內容、语言形式等文章要素;
    • 香港教育局:
      • 认读文字;
      • 理解;
      • 分析和综合;
      • 评价;
      • 欣赏;
      • 探究和创新;(PILRS没有这对应项;)
      • 掌握视觉资讯;(PILRS 没有这对应项;)
    • 评估不止只是单纯评分,还要解释为何是这个分数。
  • 另一个课题:文体分类研究;
    • 文体分类没有一致的标准;
    • 文体分类不稳定,对学生的学习有不良的影响;
    • 文体分类法:
      • 表达手法(如记敘文、说明文、议论文);
      • 內容(如《傅雷家书》列入“亲情书信”);
      • 功能(如《傅雷家书》列入“应用”类);
      • 创作形式(如古体诗、乐府诗、小说、散文);
    • 第一及第四类的分类法较普遍;
    • 建议:
      • 新的语文课程应考虑文体分类的问题;
      • 教育界应重新修订文体理论;
      • 教师亦可利用能力分类法,依据文章的功能而分,用写作能力作为文章分类;
Q&A:

  • 有没有范文呢?
    • “范文都是老人家选出来欣赏用的”;
    • 2017年开始,高中会有12篇范文,是指定考试范围,占6分。这是一种妥协。(教改之前,是指定考26篇范文:13篇古文+13篇现代文;)
    • 但就算有范文,还是有老师教不好;
  • 校本课程的三大条件:
    • 师资培训;
    • 课程领导;
    • 好的教师;


补充资料:


下午

参访翁佑中学。这也是考察行程的最后一站。

学校简介:是一所位于新界天水围的中文中学,于2001年创校,为顺德联谊总会于香港所创立的第六所中学。与相邻的顺德联谊总会伍冕端小学为一条龙学校。第一任校为蔡泽群(2001-2014),现任校长为纪思辉博士(2014-)。2015-2016年,学校编制32班,人数997人,教职员92人。

之所以参访这所学校,不是因为这是一所成绩优秀的中学,而是因这是一所学生成绩中等,但却办得很有特色的学校。

该校的特色是在科技创新及立体动画方面下大功夫,学校的学生(从中一至中六)也在这两方面屡获大奖,包括国际奖项。我们到该校的参访重点之一就是观看他们学生这方面的成果。

有关的新闻报导:



翁佑中学能有这方面成就,除了校长及师生的努力外,校董的支持,特別是翁氏家族的大力捐助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参观立体动画实验室时,无意间发现在实验室后面有一间冷气房,里面竟然是一大台的超级电脑。我询问下,要价一千万港币,全由副校监翁国基一人捐献。

立体动画实验室

超级电脑(GalacticGT-5000)
翻阅特刊资料,翁国基除了大力支持立体电脑动画的发展,也经常资助同学到海外比赛,让同学有机会开拓视里野,增强自信。(截至2016年2月底,共捐献了HK$ 17,692,067.03)

另一方面,翁佑中学也是首间开设初中日文必修课程的津贴中学。他们的动机就是要找一个大家都是同时站在起跑点的科目,让学生在公平竞争的情况,增强自信。(在香港,大概没有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就拼命补习日文。)

在交流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提:

  1. 廖万里副校长讲了一段话,很有意思:“如果没有终点线,什么时候起跑都不是大问题;但如果有终点线,什么时候起跑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句话倒是点出教改的一个关鍵问题;
  2. 全程参访中,对方没有一个校董出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